文档详情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发布:2025-04-17约8.19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T/JESXXX—XXXX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既有园区进行(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规范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数据要求和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的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878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本指南所指温室气体仅包括二氧化碳。

3.2

零碳产业园Zero-carbonemissionindustrialpark

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系统性融入“低碳发展”“碳中和”理念,充分运用非化石能源开发、节能增效、新型电力系统和智慧微网建设、工艺流程再造、产业耦合和资源循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多种方式,推进园区内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零碳发展,建立健全零碳管理机制,创新经济发展摆脱高碳投入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模式,形成应对、引领国际绿色经贸规则的有效经验,实现深度减排,内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吸收不断趋于自我平衡,以碳中和为最终目标的产业园区。

3.3

碳汇carbonsink

从大气中吸收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并将其储存起来的自然或人工系统。3.4

国家核证减排量Chinese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CCER)

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3.5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CCUS)

将CO2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CO2永久减排的过程。

2

T/JESXXX—XXXX

4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无。

5一般要求

5.1园区边界

园区应有明确边界和区域范围,且运营正常。

5.2自主减排优先

园区应动员和支持园区企业制定碳减排计划,计划应优先自身减排,再通过碳抵消等方式中和其不可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园区的零碳排放。

5.3持续性

园区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结构特征等因素,保持减碳策略的长期执行,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下降。

5.4适用性

评价指标应因地制宜,对不同类型园区零碳园区碳绩效评价提供相应的参考。

5.5准确性

评价指标数据的来源应全面、准确、有效,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地反映园区碳减排工作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6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

6.1评价内容

(近)零碳产业园碳绩效评价指标由基础项中的生产过程效率提升、能源利用清洁低碳、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资源利用循环高效以及碳管理体系建设完备五大方面以及加分项构成。

6.1.1生产过程效率提升

6.1.1.1园区应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逐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园区碳排放总量及单位产业增加值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6.1.1.2园区应组织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来逐年降低单位产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使更多企业能效水平达到行业标杆水平。

6.1.1.3园区应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工厂创建及认证。

6.1.2能源利用清洁低碳

6.1.2.1园区应组织企业推动用能结构优化,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

6.1.2.2园区应鼓励企业采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通过绿电绿证采购,持续提升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

6.1.2.3园区应组织企业推动生产领域电能替代,提升终端电气化率持续提升。

6.1.3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6.1.3.1园区新建建筑应参考GB/T50378、GB/T50878的规定设计、建造、运营,建筑材料应使用节能、减排、安全、健康和可循环的建材产品。

6.1.3.2园区应鼓励企业利用铁路、水路、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皮带通廊等清洁方式运输进行产品或原材料运输。

6.1.3.3园区应配套建设充电桩停车位,园区内运营车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