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程序设计实践 教案 实验1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docx
《Python程序设计实践教程》课程教案
课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
教学目的:
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特性:通过类与对象的关系讲解,帮助学生理解OOP的封装、继承与多态特性,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思想。
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的创建方法:通过类的定义与对象创建的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定义类并实例化对象,理解类与对象的关系及其在程序中的应用。
学会在类中定义方法与使用构造方法:包括普通方法的定义与调用,以及构造方法(`__init__`)的使用,帮助学生掌握类中行为与数据的封装方法。
理解类的变量与实例变量的作用域与区别:通过类变量与实例变量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它们在类中的作用域与生命周期,能够合理管理类中的数据。
掌握类的继承与多态机制:通过继承与多态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代码复用与扩展的方法,能够设计具有层次结构的类体系。
培养面向对象编程的思维与设计能力:通过OOP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能够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类与对象,提升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与复用性。
为后续复杂程序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OOP的基本语法与设计方法,为后续学习高级面向对象编程与复杂系统开发提供支持。
课型:新授课
课时:
本章安排2个课时。
教学重点:
重点:
1.理解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2.掌握类与对象的定义、创建方法、使用方法。
3.掌握类的继承和多态。
教学难点:
难点:本章教学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并应用类的继承与多态机制,设计出具有层次结构且可扩展的类体系。
教学过程:
教学形式:讲授课,教学组织采用课堂整体讲授和分组演示。
教学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媒体技术。
板书设计:
本课标题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
课次
0.5
授课方式
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安排
2
学分
共2分
授课对象
普通高等院校学生
任课教师
教材及参考资料
1.《Python程序设计实践教程》。
2.本教材配套视频教程及学习检查等资源。
3.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课程引入
在程序设计中,面向对象编程(OOP)是一种强大的编程范式,它通过类与对象的概念,将数据与行为封装在一起,使程序结构更加清晰、易于维护与扩展。无论是构建复杂的系统,还是设计可复用的代码模块,OOP都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本章将带领大家深入学习Python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类的定义、对象的创建、方法的封装、继承与多态等核心概念。通过丰富的实例与实验,你将掌握如何利用OOP思想设计类与对象,理解封装、继承与多态的特性,并学会构建具有层次结构的程序。让我们一起探索面向对象编程的奥秘,用代码构建更加模块化、可扩展的程序!
参考以下形式:
1.衔接导入
2.悬念导入
3.情景导入
4.激疑导入
5.演示导入
6.实例导入
7.其他形式
实验1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理解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2.掌握类与对象的定义、创建方法、使用方法。
3.掌握类的继承和多态。
二、知识要点
1.面向对象的概念
类(Class)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类事物(如动物类、文件类、操作类等)。
对象(Object)是某个具体的事物(如孙悟空、牛魔王等),对象是类的实例(Instance)。对象包括属性(对象内的变量)和方法(对象内的函数)。
属性是用来描述对象静态特征的一组数据,如学号、姓名、专业等。
方法是对象的动作与行为,也称为成员函数(MemberFunction)。
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是多态、封装、继承。
2.类的定义
定义类需要用关键字?class?开头。
class?类名:
定义类的属性
定义类的方法
定义类的语法格式如下。
class?类名:
def__init__(self[,参数?1,参数?2,...,参数?n]):
self.数据成员?1=参数?1或初值?1
self.数据成员?2=参数?2或初值?2
...
self.数据成员?n=参数?n或初值?n
[其他成员函数定义]
3.对象的创建
变量=类名()
4.在类中定义方法
def方法名(self,方法参数列表):
方法体
5.类的构造方法
def_init__(self):
print(创建实体对象!)
6.类的析构方法
def__del__(self):
print(实体对象被销毁!)
7.类的变量
(1)实例变量
self.变量名=值
(2)类变量
变量名=值
8.类的继承
class子类类名(父类类名):
定义子类的变量和方法
9.类的多态
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