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救治与护理.pptx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救治与护理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肝脏功能迅速丧失的危及生命的状况。早期识别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本课程旨在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水平,改善预后,提升生存率。作者:
肝功能衰竭的全球概况10-20全球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中国现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主要病因病毒性肝炎与药物性肝损伤
本次讲座内容概要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探讨导致肝功能衰竭的各种原因和发病机制诊断评估流程与方法详解临床诊断步骤和评估标准治疗策略药物、支持治疗及肝移植方案护理要点患者监测、并发症预防和全面支持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常见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病因,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活动性肝炎,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时风险增加其他病毒戊型肝炎病毒(HEV)在孕妇中尤为危险,罕见病毒感染也可诱发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药物性肝损伤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过量服用是西方国家主要病因,剂量依赖性肝毒性中草药成分复杂多样,某些中草药含有直接肝毒性成分其他药物抗生素、抗结核药、抗癫痫药等都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其他自身免疫性肝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脏组织,导致严重炎症和细胞损伤长期炎症可进展为肝硬化,药物治疗反应通常良好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妊娠晚期罕见但危险的并发症,需紧急终止妊娠与胎儿脂肪酸氧化缺陷相关,母亲肝脏严重脂肪变性Wilson病铜代谢异常导致铜在肝脏和神经系统蓄积可表现为急性肝功能衰竭,常见于青少年患者
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细胞损伤肝细胞坏死大量肝细胞死亡导致功能单位丧失。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迅速下降。病毒、药物和免疫攻击都可直接引起肝细胞坏死。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增加。肝细胞通过受体和线粒体途径启动凋亡。凋亡小体可触发进一步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风暴加重肝脏损伤。TNF-α、IL-1、IL-6等促炎因子大量释放。炎症介质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脏是大多数凝血因子的合成场所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血小板减少多种机制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严重并发症凝血级联异常激活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脑病氨中毒肝功能衰竭时血氨升高,进入脑组织。氨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有毒性作用。氨可改变神经递质功能,影响突触传递。脑水肿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导致细胞毒性水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引起血管源性水肿。颅内压升高可导致脑疝,是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肝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肾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功能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多种因素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全身循环改变外周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肝功能衰竭常伴随肾功能障碍,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早期识别和干预对预防肾功能恶化至关重要。
诊断评估:病史询问用药史详细询问所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使用情况对乙酰氨基酚剂量和频率中草药种类和使用时间抗生素、保健品等既往史了解基础疾病和肝脏相关病史肝炎病史和疫苗接种情况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摄入量症状评估症状出现时间和进展速度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腹水发展情况意识改变和性格变化
诊断评估:体格检查黄疸检查评估皮肤和巩膜黄染程度,反映胆红素水平腹水评估检查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和液波震颤神经系统评估观察意识障碍程度和扑翼样震颤表现4其他体征寻找出血倾向、星状血管瘤和肝掌
诊断评估:实验室检查检查类别具体项目临床意义肝功能ALT、AST、胆红素、白蛋白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合成功能凝血功能PT、INR、APTT、血小板反映肝脏合成能力,预测预后血氨血氨浓度监测肝性脑病进展风险病毒学甲、乙、丙、戊型肝炎标志物明确病毒性病因其他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评估并发症和代谢状态
诊断评估: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评估肝脏大小、形态、回声和血流。检测腹水量和性质。无创、便捷,可床旁进行。CT检查提供肝脏密度、结构异常的详细信息。可显示肝内血管和胆道系统。对评估肝脏血管病变有价值。MRI检查提供最佳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对脂肪肝、铁沉积等特殊病变敏感。无辐射,但检查时间长。
诊断标准:Clichy标准病程26周排除慢性肝病急性加重存在任何程度脑病从轻微意识改变到昏迷INR≥1.5凝血功能明显异常Clichy标准是国际公认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之一。该标准强调了凝血功能异常和脑病的重要性。满足这些标准的患者应考虑肝移植评估。
诊断标准:其他标准不同地区和机构采用的诊断标准略有差异。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标准,进行个体化判断。
鉴别诊断慢性肝病急性发作有长期肝病病史存在肝硬化体征脾肿大、门脉高压影像学显示肝硬化改变胆道梗阻右上腹疼痛明显直接胆红素比例更高转氨酶不太高影像学可见胆管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