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教科版必修1.docx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教科版必修1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教科版必修1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教科版必修1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7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信息这个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领域。??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开启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的奇妙之旅吧!??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认识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普遍性、动态性等。
3.培养信息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的价值。
4.提升信息素养,学会有效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增强信息伦理意识,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可能已经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比如计算机的组成、网络的基本知识等。然而,对于“信息”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和特征,学生们可能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认识阶段,缺乏系统性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信息技术课程通常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适应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习惯于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信息及其特征时,学生们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信息与数据、消息等混淆;二是信息特征的抽象性可能导致学生难以把握;三是信息伦理意识的培养需要时间,学生可能难以立即理解并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信息特征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提高思维的活跃度。
3.实验法:设计简单的信息处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的过程。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信息发展的历史、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增强直观感受。
2.在线资源:引入网络资源,如信息检索工具、信息伦理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3.教学软件:运用信息处理软件,如Excel、Word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信息处理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信息的神秘面纱,探索信息的本质及其特征。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你们对信息有哪些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导入做准备。)
二、新课呈现(约25分钟)
1.讲解新知: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规律的表达,是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方式。
-信息的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动态性、共享性、价值性、层次性。
2.举例说明:
-通过实际案例,如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展示信息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通过信息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说明信息的动态性。
3.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的价值。
-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模拟信息传递的过程,体验信息的层次性。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让学生分组,根据所学信息特征,设计一个简单的信息传播方案。
-学生动手制作信息卡片,展示信息的不同特征。
2.教师指导:
-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信息特征的应用。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信息伦理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等。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信息传播中的伦理冲突。
2.信息素养提升:
-讲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分享信息检索、信息筛选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信息的本质和特征,相信大家对信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善于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人。下课!??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鼓励。)
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