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古诗词资料.docx
PAGE
PAGE1
六下古诗词资料
(寒食节,对比手法)寒食【唐】韩翃(“大历十才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描手法)
【注释】①[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习俗:不能生火做饭,禁烟火,吃冷食。②由来:晋国公重耳与大臣介子推的故事。③[汉宫]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诗意】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处处柳絮纷飞,落花飘散,寒食时节东风吹拂着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夜色降临,皇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①作者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斜”二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②不用“处处”而用“无处不”飞花,以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加强烈。③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情感】《寒食》这首诗表面上描写的是寒食节长安城内的景象,实际上借古讽今,暗讽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讽刺之情。
【拓展:传统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月初一春节)《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借古讽今】《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夕节)迢迢牵牛星(用典:牛郎织女,大量叠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对偶)
(比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①选自《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又叫乞巧节,②习俗:对着月亮乞巧,乞求一双巧手。③[皎皎]明亮的样子。④[擢]伸出。⑤[素]白皙。⑥[弄]摆弄。⑦[章]花纹。⑧[涕]眼泪。⑨[零]落下。⑩[盈盈]清澈的样子。⑾[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诗意】看那遥远的牵牛星,皎洁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织着布,织布机发出札札的声音。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如同雨水般掉落。那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他们之间虽然只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而相视无言。
【赏析】①“弄”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②“河汉”既“清”且“浅”,而且牛郎织女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如此可望而不可即,咫尺也是天涯,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失落之感、哀怨之情。③从“不成章”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
【情感】叠词的效果:使诗具有音乐节奏和韵律美,使描绘的景色和人物更加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阻隔的悲剧,抒发了夫妻之间的离别之愁和相思之情。
(中秋节,借景抒情)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习俗:吃月饼、赏月,桂花是中秋时节的象征。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④[尽]都。
【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鸦鹊。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当空的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赏析】①前两句没有出现“月”字,但可以从“地白”这个词看出月夜的清幽。②“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③“冷露无声湿桂花”暗写诗人望月,是全诗的点题之笔。“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被浸润的时间久。④落: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⑤视觉:月地白、树栖鸦、桂花;听觉:鸦声;触觉:冷。
【情感】《十五夜望月》通过中秋望月的特定场景,描绘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拓展: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含有“月”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托物言志,边塞诗)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比喻,对偶)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