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病人护理查房.pptx
外科手术病人护理查房
演讲人:
日期:
06
护理查房总结与改进建议提出
目录
01
病人基本信息与病情了解
02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
03
伤口护理与感染防控措施执行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
05
心理护理与康复辅助工作开展
01
病人基本信息与病情了解
姓名与性别
年龄
过敏史
联系方式
确保病历、手术单和病人本人信息一致。
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联系到病人或其家属。
确认病人年龄,评估手术风险及麻醉方式。
了解病人对药物、麻醉剂、材料等有无过敏情况。
病人基本信息核实
病史及诊断结果回顾
既往病史
了解病人以往患病情况,包括慢性疾病、手术史、用药史等。
诊断结果
详细阅读病历,了解病人当前病情及诊断结果。
风险评估
根据病史和诊断结果,评估手术风险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用药情况
了解病人当前用药情况,避免药物与麻醉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确认手术时间,并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时间
确认手术部位,确保手术操作与病人病情相符。
手术部位
01
02
03
04
确认病人即将进行的手术名称,确保与病历和手术单相符。
手术名称
确认手术医生,了解医生的专业领域和经验。
手术医生
手术名称及时间确认
术前检查
确保病人已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术前用药
确认病人已按医嘱完成术前用药,如抗生素、镇静剂等。
术前准备
检查病人术前准备情况,如备皮、禁食、灌肠等。
病人状态
评估病人术前状态,确保病人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术前准备情况检查
02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与评估
生命体征实时监测
血压监测
定时测量血压,尤其是对于术中失血较多或术前有高血压的患者。
心率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或心动过速。
呼吸监测
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确保呼吸道通畅。
体温监测
定期测量体温,避免术后发热或低体温。
发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体位、吸痰、给予氧气等。
发现血压过高或过低,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防止发生心血管意外。
发现心率过快或过慢,及时寻找原因并处理,避免影响生命体征稳定。
关注尿量和尿色,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或泌尿系感染等问题。
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呼吸异常
血压异常
心率异常
尿量异常
疼痛评估
止痛措施
疼痛教育
疼痛记录
定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数字评分等方法。
记录疼痛程度、部位、持续时间及止痛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根据疼痛程度和原因,采取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措施。
向患者普及疼痛知识,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疼痛评估与止痛措施实施
出血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出血风险评估
评估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术中出血量等因素,确定出血风险。
02
04
03
01
紧急处理
发现出血情况,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手术止血等。
预防措施
术前采取止血措施,如应用止血药、手术操作精细等;术后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
出血监测
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贫血、休克等问题。
03
伤口护理与感染防控措施执行
伤口清洁消毒操作流程规范
清洗双手
在执行伤口清洁消毒前,必须彻底清洗双手,并穿戴合适的无菌手套。
清洗伤口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合的伤口清洗液,彻底清洗伤口,去除伤口内的异物、血痂和分泌物。
消毒伤口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酒精等,对伤口进行彻底消毒,确保杀死伤口周围的细菌。
伤口评估
在清洁消毒过程中,要对伤口进行评估,观察伤口的大小、深度、渗出情况等。
敷料更换频率及注意事项
更换频率
根据伤口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并确定敷料更换的频率,一般伤口应每天更换敷料,清洁伤口可隔天更换。
01
02
03
04
无菌操作
在更换敷料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敷料选择
根据伤口的类型和渗出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干纱布、湿纱布、透明薄膜等。
伤口观察
在更换敷料时,要仔细观察伤口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感染迹象观察和报告机制建立
红肿热痛
观察伤口周围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这是感染的早期表现。
渗出液变化
观察伤口渗出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如出现脓性、血性渗出,应及时报告医生。
伤口不愈合
伤口长时间不愈合或愈合速度缓慢,也可能是感染的表现。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如增加换药频率、使用抗生素等。
在使用抗生素前,必须明确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的性质、剂量和用药途径,正确指导患者使用抗生素。
遵守用药时间,确保药物在伤口局部或全身达到有效浓度。
密切观察患者使用抗生素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报告医生。
抗生素使用指导和监督
用药指征
用药方法
用药时间
观察不良反应
04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