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课题设计论证报告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研究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质量日益受到关注。在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然民办高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党建与思政工作相对独立、育人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当前,关于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领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研究尚显不足。
2、选题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探索党建与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中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提升民办高校育人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研究此课题有助于推动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育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价值,通过构建“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丰富和完善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二是实践价值,为民办高校提供一套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升育人实效;三是政策参考价值,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明确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二是探索构建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三是验证并优化该体系在民办高校中的实施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2、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民办高校中的党建工作者、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及管理人员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3、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梳理国内外关于“党建+思政”协同育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二是分析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三是构建民办高校“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理论框架;四是探索该体系在民办高校中的具体实施路径;五是评估该体系的实施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遵循“理论梳理—现状分析—体系构建—路径探索—效果评估—改进建议”的逻辑顺序。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其次,分析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然后,构建“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理论框架;接着,探索该体系在民办高校中的具体实施路径;最后,评估该体系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党建+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需求;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民办高校作为案例,分析其“党建+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与效果;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验证并优化“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效果。
3、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将党建与思政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探索其在民办高校中的协同育人路径;二是理论框架的创新,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民办高校的“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理论框架;三是实施路径的创新,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与需求,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协同育人实施路径;四是评估方法的创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四、研究基础、保障条件、研究步骤(略写)
1、研究基础
作为教育科研研究专家,本人具备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高等教育、党建与思政教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同时,与多所民办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数据支持。
2、保障条件
本课题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一是研究团队的组建,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二是研究经费的保障,将争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支持;三是研究平台的搭建,将利用学校及合作单位的资源,搭建研究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3、研究步骤(略写)
研究步骤将按照阶段计划进行,包括文献综述、现状调研、体系构建、路径探索、效果评估及改进建议等阶段。每个阶段将明确完成时间、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及最终成果,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课题评审意见:
本课题针对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展现出了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目标明确且具体,研究方法科学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