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docx

发布:2025-04-15约1.39千字共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产业结构理论源于早期经济学者对经济体增长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通常是指随着经济发展,生产活动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重配、以实现更高效率的产出的过程,不同产业依次成为经济体的主导产业。学界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及规律。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最早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趋势,他提出产业结构是由第一次产业农业、第二次产业工业和第三次服务业构成,分析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配置过程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在第一次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在第二、第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上述结论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然而,部分学者指出,配第-克拉克定理仅用单一劳动力指标测度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不能深层次地揭示产业结构演变总趋势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后来经Kuznets、H.Chenery、M.Syrguin、W.Hoffmann、Rostow等经济学家不断深化拓展,产业结构理论进一步丰富。例如,H.Chenery提出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W.Hoffmann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学说、Rostow的产业发展阶段学说以及Kuznets所描述的“库兹涅茨事实”,即劳动力要素、中间产品等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之间的重配过程。

Kuznets提出,在经济总量增长的过程中,产业层面会发生剧烈的结

构变化,产业部门的增加值主体占比呈现由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结构变化趋势。国内学者郭凯明等(2017)、吴万宗等(2019)、刘志彪和凌永辉(2020)

等运用数据统计分析了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及趋势。郭凯明等(2017)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转型特征。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第一次产业比重下降,第三次产业比重上升,而第二次产业比重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基本符合“库兹涅茨事实”特征。吴万宗等(2019

)把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结构特征:①改革开放后初期(1978-1984),在此阶段第一产业产值大幅提升,轻重工业比例逐步协调,第三产业得到补偿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5-1992

),在此阶段轻工业、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断提高;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1993-2000),此阶段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呈现重化工业主导趋势,产业技术改革

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降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高;④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及入世红利阶段(2001-2008),此阶段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一步降低,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呈波动状态;⑤后金融危机阶段(2009-2015),此阶段经济新常态特征明显,经济增长由传统要素投入驱动逐步转向

创新驱动,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等比重逐步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刘志彪和凌永辉(2020)根据世界银行和佩恩世界表相关数据,测算了1960-2014年期间,美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美国产业结构呈现出“软化”的趋势,现代服务业占比大幅上升,产业体系的主体由物质生产转向技术和知识生产,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依赖于技术和组织的知识创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