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电动势之电源内阻》.doc

发布:2025-04-17约1.9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电动势之电源内阻》

《电动势之电源内阻》

【教学目标】

1、分析电动势的定义,引出电学以来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并总结出这类物理量的特点。

2、设计小灯泡并联实验“呈现”电源内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的共同特点是难点。

2、对电源内阻“呈现”实验原理的理解是重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电学以来采取比值定义的几个物理量

1、电动势(E)

(1)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被移送的电荷q的比值。

(2)公式:E=W

2、电场强度(E)

(1)定义: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

(2)公式:E=

3、电势()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

(2)公式:φ=E

总结:采取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共同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和参与比值的物理量无正比或者反比。

二、实验引入

1、两节电池,灯泡,开关,导线。闭合开关,灯泡点亮。

图1图2

2、把两节电池换成电动势为9v的方形电池,由于这种方形电池学生见得少,故先让学生用电压表测量其输出电压。并展示电压表的示数,测量值接近9v,这时给出问题:如果用这个电动势是9v的方形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结果如何?学生给出答案是:烧坏灯泡。接下来闭合开关,实验现象是:灯泡没有烧坏,而且亮度和两节干电池供电时相差不大。提出电源有内阻的客观存在。引入课题“电动势之电源内阻”。

三、新课学习

同学们,在以往教学中,老师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在用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总是漏掉内阻,非得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才能记住电源有电阻这个客观存在。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

1、初中的思维定势;大家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欧姆定律,印象根深蒂固。2、高中的电源内阻不易被“看见”,怎么就不易被看见了呢?我感觉有两个表现:(1)篇幅少,位置轻。大家请看课本,整节都在讲电动势,内阻只说了寥寥数语。(2)巧类比,没面对。大家请看课本的定义——“电源内部也是由导体组成的,所以也有电阻,叫做电源的内阻”。这运用了物理上的类比手法——导体有电阻,电源就有内阻。但并没有让大家“看见”内阻或者由内阻带来的直观现象。

那么,如何能“看见”内阻呢?今天老师就通过两个实验让“内阻”现身。?

第一实验:两个相同的小灯泡,两个开关,构成并联电路,下面我们分四步

(1)电路先由学生电源供电,如图(3),依次闭合开关,请大家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我重复三次。我们看到两个小灯泡亮度相当,而且,后点亮的小灯泡也不会对第一个灯泡的亮度造成影响。这不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在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

图3

(2)将学生电源替换为干电池,如图(4),依次闭合开关,请大家注意观察闭合s2时,L1的亮度是否有变化。我重复三次,大家认真观察,我们能够发现L1变暗,为什么呢?

图4

(3)下面让我们改进第一个电路,在其干路上串一个电阻,依次闭合开关,我仍然重复三次,大家就会发现和刚才图4的现象相同的。这是因为:闭合K2后——整个电路的总电阻变小了,干路电流变大,电阻R0上的电压降多了,灯泡两端的电压就自然少了,所以灯泡变暗。

=

=

图5图6

同学们,我们发现图5比图3的电路多了个电阻,外电路的表现就能跟图4的现象一致起来。这说明,这个学生电源加电阻这个整体才和干电池是等效的!?因此,——干电池既能供电,也是有电阻的事实,就显然易见了。

三、学生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四、课后作业

如下图将电池依次串入电路,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体会电源内阻的存在。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电动势之电源内阻“呈现”

一、比值定义的物理量

二、设计实验“呈现”内阻

【教学反思】

1、利用类比的手段,通过学生熟悉的等效替代的思想,清楚展示了电池有电阻的事实。

2、在对电源的认识上,初高中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但现有教材中没有哪个实验或文字有明确的阐述,这也是就造成认识不深刻的一个原因。而这个实验恰恰弥补了课本中的这点不足,衔接了初高中知识的链条。

3、有助于学生把思维模式由“初中频道”调到“高中频道”,用新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巩固对内阻的认识;

4、帮助学生理解了生活常识——“新旧电池不好混着用”;

5、从情感上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愉悦和学无止境的感慨!改装器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