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量检查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docx
输血质量检查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选择题
1.输血前检查血液外观,以下哪种情况表明血液质量可能存在问题()
A.血浆清亮,无混浊
B.红细胞与血浆分界清晰
C.血液中有较多气泡
D.血袋密封良好
答案:C。解析:正常血液外观应血浆清亮、无混浊,红细胞与血浆分界清晰,血袋密封良好。而血液中有较多气泡可能提示存在细菌污染、保存不当等情况,表明血液质量可能有问题。
2.以下哪项不是输血质量检查中对血型鉴定的关键要求()
A.使用标准的抗血清
B.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C.鉴定一次即可,无需复核
D.对鉴定结果进行准确记录
答案:C。解析:血型鉴定需要使用标准抗血清,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并准确记录结果。为确保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必须进行复核,只鉴定一次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3.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在多长时间内输注完毕()
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答案:B。解析: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以保证其有效成分的活性和治疗效果。
二、填空题
1.输血质量检查中,血液制品的储存温度对于红细胞一般要求在____℃,血小板要求在____℃。
答案:26;2024。解析:红细胞在26℃储存可保持其形态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血小板在2024℃震荡保存,能维持其活性和功能。
2.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包括____和____两种方法。
答案:盐水配血法;聚凝胺配血法。解析:盐水配血法是基础的配血方法,能检测出IgM类抗体引起的血型不合;聚凝胺配血法可检测出IgG类抗体,能更全面地发现潜在的血型不配合情况。
3.输血不良反应监测中,常见的急性输血反应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解析: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急性输血反应之一,多由致热原等引起;过敏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等;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可导致严重后果。
三、判断题
1.只要血袋外观无破损,就可以认为血液质量合格,无需进行其他检查。()
答案:错误。解析:血袋外观无破损只是血液质量检查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对血液的血型、血液成分、有无污染等进行多项检查,才能综合判断血液质量是否合格。
2.输血过程中,为了加快输血速度,可以将血液加热。()
答案:错误。解析:血液不能加热,加热会破坏血液中的成分,如导致红细胞破裂、蛋白变性等,影响血液质量和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3.输血后不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
答案:错误。解析:输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和评估输血效果,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治疗成功至关重要。
四、解答题
1.简述输血质量检查中发现血液有凝块时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当输血质量检查中发现血液有凝块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袋血液。将该袋血液妥善保存,与血库联系,告知血库工作人员发现的问题。血库应重新对该袋血液进行评估,包括检查血液的采集、储存过程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存在细菌污染等情况。同时,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了解其是否已经开始输注该袋血液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已经输注了部分含凝块的血液,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监测生命体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必要时采取治疗措施。
2.分析输血质量检查中血型鉴定错误可能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答案:可能原因:(1)操作不规范,如加样不准确、孵育时间和温度不符合要求、洗涤不彻底等;(2)试剂质量问题,抗血清效价降低、特异性不强等;(3)患者自身因素,如存在冷凝集素、自身抗体等干扰血型鉴定结果;(4)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复核制度。
预防措施:(1)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规范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血型鉴定;(2)定期对试剂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试剂质量可靠;(3)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如将标本加温后再进行鉴定;(4)建立严格的复核制度,由不同人员对血型鉴定结果进行复核,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3.说明输血质量检查中血液细菌污染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答案:危害:血液细菌污染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细菌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可产生毒素,引起发热、寒战、低血压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检测方法:(1)肉眼观察:检查血液外观有无混浊、絮状物、气泡等异常表现,但这种方法只能发现明显的细菌污染。(2)细菌培养:是检测血液细菌污染的金标准。将血液标本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可采用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两种方式,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3)快速检测方法:如荧光定量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