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考核督查表.doc
2016年()月份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考核督查表
PAGE1
检查时间:检查人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评分细则
分值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5分)
1、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职责,感控成员职责明确。。
3、参加医院感染会议。
未建立小组扣2分,感控成员不知晓职责扣2分,科室无督查扣两分,对问题不整改扣2分,不参加医院感染会议一次扣1分/人。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院感知识培训(10分)
1、有本科室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并组织学习落实。
2、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无制度扣2分,不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及考试一次扣1分/人。(扣满10分为止)
三、清洗、消毒隔离及执行情况(50分)
1、布局合理,分区明确,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
2、物体表面及地面每日清水擦拭1次,如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每月大扫除1次。
3、床单、枕套每周更换2次,对传染病患者使用的用黄色垃圾袋密闭转运并标识清楚。
4、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破损粘膜的部件,用前达到灭菌水平;与人体自然通道或管腔黏膜接触的部件,用前达到高水平消毒;活检钳应作灭菌处理。
5、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时间不少于20分钟,灭菌水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7、每例患者使用后,应用高效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应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分钟,无菌水冲洗后再用。
8、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内镜进行终末消毒灭菌,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弯盘、咬口等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
9、清洗消毒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室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要求,按清洗--酶洗--清洗--消毒或灭菌的流程进行,对HBV、HCV、HIV、梅毒检测阳性、特殊感染、肿瘤患者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再清洗消毒或灭菌。
10、清洗后的内镜不能有污渍、血渍、锈迹,包括管腔及关节部位。
11、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12消毒后的内镜放入储镜柜内存放,储镜柜四壁光滑、清洁,每周清洁消毒1次,灭菌内镜按无菌物品储存。
13、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前,必须进行HBV、HCV、HIV、梅毒螺旋体等病毒筛查,检测阳性或已知特殊感染者,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当日最后检查。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时段进行;清洗消毒工作应当分开进行。
每一问题不合格扣2分
四、消毒效果监测(10分)
1、空气监测合格
2、物体表面监测合格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合格
4、使用中的消毒剂,微生物监测合格
5、每日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有消毒登记、紫外线灯按要求监测,并按要求进行清洁管理。
6、消毒剂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与口服静滴、注射药放在一起)
7、消毒、灭菌剂等每日进行浓度检测,按要求更换,确保有效浓度。多酶溶液一洗一换。
消毒记录漏填一次扣0.5分,屡计扣2分。
其余每一问题不合格每次扣2分
五、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无菌物品管理及使用情况、静滴药(10分)
1、在有效期内使用
2、包装完好无破损、标识清楚
3、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离地面20cm,距离墙壁5cm
4、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直接投入黄色包装袋
5、输液器头皮针注射器针头直接投入利器盒
6、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7、包内有灭菌指示卡,包外有灭菌指示胶带、灭菌日期。
8、抽出的药液,静脉输入,用无菌液必须注明开启时间,启之2小时后不得使用。
9、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麻醉药24小时后不得使用,用小包装。
每一问题不合格扣2分
六、个人防护、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及手卫生(10分)
1、防护用品齐全。内镜清洗、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及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穿隔离衣;
2、遵守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原则
3、备有手消毒液,手消毒液有开瓶日期并在效期内。
4、不得使用固体肥皂洗手。
5、严格手卫生,接触患者前后、更换手套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科室无防护用品箱扣5分,箱内物品按要求配备一项扣2分,过期扣2分,未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品扣2分,按洗手未按要求每人次扣1分、洗手液无开瓶日期及过期每瓶扣1分
其余每不合格一处2分
七、医疗废物处理(5分)
1、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处理符合要求
2、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有标识
3、医用废弃物不与生活垃圾混放
4、使用后锐器物必须置放于专用利器盒中(针尖、刀片等)
5、传染性废物双层垃圾袋,并注明“传染性”字样
6、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