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育酷爱大自然,追求簇新学问的童心。
2、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3、学习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调。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化,稍长又喜杂览,读了很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化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高校、女子师范高校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与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妙的事物,来解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劝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旁边,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改变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好玩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状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溢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溢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其次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验。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辞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好像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冲突呢?
探讨并归纳:没有冲突。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好像”,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晰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颖 好玩,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冲突。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其次自然段,思索回答问题。)
探讨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视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方:(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非常精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非常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好玩,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探讨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加了神奇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