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教学设计4.docx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钢铁长城》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防御外部势力侵略,修建的长城内外防御工事,以及后来我国自主研发的导弹和战略核武器,构成了我国的钢铁长城。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历程,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和强大。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国防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具体的国防科技发展,尤其是导弹和核武器等尖端武器的研发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导弹和核武器的研发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史实,知道导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发过程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史实。
难点:导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发过程和意义。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六.教学准备
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课件。
视频资料:有关我国国防建设的视频资料。
图片资料:有关导弹和核武器的图片资料。
七.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国防建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我国的钢铁长城?为什么需要建设钢铁长城?
呈现(10分钟)
展示教材中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史实。引导学生关注导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发过程和意义。
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导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发背景、过程和意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
学生自主总结导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发过程和意义。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国防建设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如何看待我国国防建设的历程?
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导弹和战略核武器在我国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国防建设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
板书(课后)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提纲,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过程总计:45分钟。
在完成《钢铁长城》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在呈现环节,我过于依赖教材和课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在操练环节,我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存在疑惑,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逐一解答。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在课后,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服务,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解决自己的疑惑。
此外,我也认识到在拓展环节,我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本次教学中,我虽然提出了拓展问题,但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在后续的教学中,将增加拓展环节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结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不一致,部分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点的理解仍然模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开始尝试在课后提供重点知识点的总结资料,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同时,我也在课后进行了课堂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不集中,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影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增加了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上,我意识到过去过于单一的作业形式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为了使作业更加具有针对性,我采取了差异化作业的策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难度的作业,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实施,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只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