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检测》课件2.ppt
血小板功能检测血液组分微观世界的关键参与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指标
目录血小板生理学结构与功能特点止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检测方法传统技术概览现代检测新技术临床应用疾病诊断评估
血小板生理学细胞特性无核细胞片段功能作用维持血管完整性止血机制形成血小板栓寿命循环
血小板的结构形态特征直径2-4μm盘状无核细胞1膜系统表面连接系统开放管道系统2细胞器α颗粒致密颗粒线粒体3细胞骨架微管微丝4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粘附与血管内皮下胶原结合活化形态改变释放颗粒内容物聚集形成血小板凝块促凝血提供磷脂表面加速凝血因子反应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血管损伤内皮细胞破坏血小板粘附与胶原结合血小板聚集形成初级止血栓凝血因子激活形成稳定纤维蛋白网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重要性诊断血小板功能障碍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确诊评估抗血小板药物效果药物治疗个体化指导预测出血风险手术前风险评估评估血栓形成倾向心血管事件预防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疾病诊断出血性疾病病因识别治疗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评估术前评估预测手术出血风险预后判断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预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概述传统方法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现代技术光学聚集法阻抗聚集法流式细胞术血栓弹力图新兴技术微流控技术纳米材料检测生物传感器
传统检测方法出血时间皮肤微小切口记录停止出血时间简便但不精确血小板计数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仅反映数量不能评估功能血涂片检查形态学评估血小板大小异常聚集现象观察
出血时间测定结果判断正常值1-9分钟操作步骤标准化切口定时吸取血液测试原理模拟体内止血能力局限性受多因素影响操作者依赖性强
血小板计数手工计数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操作耗时自动分析仪电阻抗或光散射原理快速准确正常参考范围100-300×10?/L血小板参数平均体积(MPV)分布宽度(PDW)
现代血小板功能检测技术光学聚集法光密度变化监测阻抗聚集法电阻变化测定流式细胞术表面标志物检测血栓弹力图全血凝固功能评估
光学法血小板聚集率检测(LTA)样本准备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加入激动剂ADP、胶原、花生四烯酸等测量光透过率聚集增加导致透光率升高绘制聚集曲线计算最大聚集率和斜率
LTA检测结果解读正常聚集曲线双相聚集反应一级聚集后持续聚集最大聚集率70-90%异常聚集模式一次聚集后解聚聚集延迟或减弱对特定激动剂无反应
LTA的优缺点优点:灵敏度高,被视为金标准缺点:需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缺点:样本处理复杂,影响因素多
阻抗法血小板聚集检测检测原理电极间阻抗变化反映聚集主要优势使用全血生理条件更接近体内应用范围床旁即时检测药物监测与光学法对比样本处理简便结果更贴近生理状态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样本制备全血或富血小板血浆标记选择活化标志物(CD62P、CD63)糖蛋白受体(GPIb、GPIIb/IIIa)3检测分析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微粒体形成4结果解读活化程度判断受体缺陷诊断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模拟体内环境高剪切力下血小板功能评估测量封闭时间反映血小板粘附聚集能力应用特点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PFA-100/200系统5-8分钟正常封闭时间范围2种测试盒胶原/肾上腺素胶原/ADP800μL所需血液量
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原理测量血凝块形成和溶解过程杯中样本与探针间力的变化主要参数R值:凝血启动时间K值:凝块形成速度MA值:最大振幅LY30:纤溶指标临床意义整体凝血功能评估血小板功能反映输血指导
TEG在血小板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正常值血小板功能低下
VerifyNow系统原理特点光学浊度法全血样本一次性测试盒检测药物阿司匹林(ASA)P2Y12抑制剂GPIIb/IIIa抑制剂临床应用药物反应监测抵抗筛查个体化治疗
Multiplate多通道血小板功能分析仪5种检测通道平行测试能力6分钟单次测试时间300μL所需血液量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新技术1传统方法体积大样本量多操作复杂2当前技术半自动化中等灵敏度实验室检测3新兴技术微型化高通量即时检测4未来发展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远程监测
微流体技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设备微型化实验室芯片技术微量样本几微升血液即可快速检测几分钟内出结果床旁应用即时检测能力
纳米技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传感器高灵敏度检测单分子检测血小板表面受体分析纳米颗粒标记特异性标记活化血小板便携式检测智能手机辅助分析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遗传性疾病诊断先天性出血性疾病获得性疾病评估肾脏疾病影响药物疗效监测个体化用药指导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诊断格兰兹曼血小板无力症GPIIb/IIIa缺陷Bernard-Soulier综合征GPIb-IX-V缺陷血小板贮存池缺陷颗粒释放异常血小板释放反应缺陷信号转导异常
格兰兹曼血小板无力症的检测确诊流式细胞术确认GPIIb/IIIa缺陷实验室检查聚集试验对所有激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