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职)药理学: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PPT教学课件.pptx

发布:2025-04-13约2.22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元九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习目标1.知道左旋多巴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以及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清楚常见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抗帕金森病药作用特点对患者及家属实施用药指导。关爱老人,尊重老年患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知识导图

任务一抗帕金森病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左旋多巴【体内过程】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为多巴胺的前体物质。口服后在小肠主动吸收,胃排空延迟、胃酸过多及蛋白质饮食均干扰其吸收。吸收后绝大部分在外周脱羧转变为DA,只有不足1%的左旋多巴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合用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可减少外周不良反应、提高疗效。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基,可增强左旋多巴的外周副作用。【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治疗PD左旋多巴治疗PD的作用机制是其在脑内转变为DA,补充了纹状体中DA的不足,抑制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2.治疗肝昏迷左旋多巴能使肝昏迷患者的意识从昏迷转变为清醒,但不能改善肝功能,故不能根治。(一)多巴胺前体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较多,主要因其在体内转变为DA所致。1.胃肠道反应约80%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此由DA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所致。偶见溃疡出血或穿孔。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约30%患者出现轻度体位性低血压,多无症状,少数患者感觉头晕,继续用药可减轻。DA激动β受体,可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3.神经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引起:①不自主异常运动:多见于面部肌群,如张口、咬牙、伸舌、皱眉、头颈部扭动等。也可累及肢体或躯体肌群,偶见喘息样呼吸或过度呼吸。②“开-关”现象:患者突然多动不安(开),而后又出现全身性或肌强直性运动不能(关),严重妨碍患者的正常活动。疗程延长,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此时宜适当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4.精神障碍出现失眠、焦虑、噩梦、狂躁、幻觉、妄想、抑郁等。(一)多巴胺前体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卡比多巴卡比多巴(carbidopa)为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仅能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的活性,从而减少DA在外周组织的生成,并提高脑内DA的浓度。既能提高左旋多巴的疗效,又能减轻其外周的副作用。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按1:10的剂量合用,可使左旋多巴的有效剂量减少75%。苄丝肼与卡比多巴有同样的效应,与左旋多巴按1:4制成的复方制剂称美多芭。(二)左旋多巴增效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金刚烷胺金刚烷胺(amantadine)原为抗病毒药,后发现其有抗帕金森病的作用,疗效不及左旋多巴,但优于胆碱受体阻断药。见效快但持续时间短,用药数天即可获最大疗效,但连用6~8周后疗效逐渐减弱。与左旋多巴合用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促使纹状体中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DA,并抑制DA的再摄取;且有直接激动D受体的作用及较弱的中枢抗胆碱作用。(三)促多巴胺释放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溴隐亭溴隐亭(bromocriptine)为选择性D受体激动药。小剂量激动结节-漏斗通路的D受体,减少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大剂量激动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受体,呈现抗帕金森病作用。临床用于左旋多巴疗效差或不能耐受的帕金森病患者,疗效优于金刚烷胺和苯海索,对重症患者疗效好。也可用于回乳、治疗催乳素分泌过多症和肢端肥大症等。(四)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任务二抗阿尔兹海默病药

一、胆碱酯酶抑制药用于临床的胆碱酯酶抑制药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两类。两类均易通过血脑屏障,可逆性抑制中枢AChE,第二代有对中枢AChE抑制作用选择性强、外周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的特点。他克林(tacrine)【药动学特点】口服个体差异大,食物可明显影响其吸收。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代谢,半衰期为2~4h。【药理作用及用途】为第一代可逆性AChE抑制药,通过抑制血浆及组织中的AChE、减少ACh的水解而增加脑内ACh的含量;还可直接激动M受体和N受体;促进ACh释放;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不良反应】常见肝毒性、胃肠道反应、肌痛、皮疹、鼻炎,大剂量可出现胆碱综合征。

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占诺美林占诺美林(xanomeline)是目前发现的选择性最高的M受体激动药之一。口服易吸收,易透过血脑屏障,高剂量口服可明显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但部分患者因消化道和心血管反应而中断治疗,改用新研制的透皮吸收贴剂可避免消化道不良反应。

三、NMDA受体非竞争性阻断药美金刚美金刚(memantine)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阻断药,可阻断谷氨酸浓度过高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对妄想、攻击性和易激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