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pptx
医学课件-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肾功能不全概述
2.肾功能不全的诊断
3.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并发症
5.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6.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则
7.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
8.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健康教育
01肾功能不全概述
肾功能不全的定义和分类定义与概念肾功能不全是指肾脏功能出现异常,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代谢产物和水分潴留,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其按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其中轻度肾功能不全GFR(肾小球滤过率)为60-89ml/min/1.73m2,中度为30-59ml/min/1.73m2,重度为15-29ml/min/1.73m2,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则低于15ml/min/1.73m2。病因分类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多样,包括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以及继发性肾脏疾病如药物、毒物、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根据病因不同,肾功能不全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肾功能不全起病急,多在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肾功能急剧下降;慢性肾功能不全起病隐匿,病程漫长,往往在数月到数年内逐渐进展。临床分型根据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分为轻、中、重和终末期四个阶段。轻度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仅有轻微的尿检异常;中度患者可能出现水肿、高血压、电解质紊乱等症状;重度患者症状明显,可能出现贫血、酸中毒、肾性骨病等并发症;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则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肾功能不全的分型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原发性疾病原发性肾脏疾病是导致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肾炎、IgA肾病、多囊肾病等。这些疾病通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最终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例如,慢性肾炎的患病率约为1-2%,患者常伴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症状。继发性疾病继发性肾脏疾病是指由于全身性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导致的肾功能损害。常见的继发性疾病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糖尿病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10-20%,患者常伴有血糖控制不佳、尿蛋白等表现。其他因素除了疾病本身,一些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如药物和毒物、尿路梗阻、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药物和毒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等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包括肾脏功能。
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尿液异常肾功能不全患者常出现尿液异常,如尿量减少、尿液颜色变深、泡沫增多等。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约为1000-2000ml,肾功能不全患者尿量可能降至500ml以下。尿液泡沫增多提示蛋白尿,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表现之一。水肿水肿是肾功能不全的常见症状,多见于眼睑、下肢等低垂部位。水肿是由于体内水分潴留导致,严重时可能蔓延至全身。水肿的发生与肾脏滤过功能下降、体内钠水潴留有关,患者常伴有体重增加、皮肤紧张感等。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磷血症等。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危及生命;低钠血症可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高磷血症可能引发肾性骨病。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与肾脏对电解质的调节功能下降有关。
02肾功能不全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成人Scr水平约为44-133μmol/L,BUN水平约为2.9-8.2mmol/L。肾功能不全时,Scr和BUN水平会升高,Scr升高超过133μmol/L,BUN超过8.2mmol/L提示肾功能损害。尿常规尿常规检查是初步评估肾功能状况的常规方法。检查内容包括尿蛋白、尿糖、尿沉渣镜检等。肾功能不全患者常出现尿蛋白阳性、尿糖升高、红细胞和白细胞增多等异常表现。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功能不全会导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磷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血电解质检查如钾、钠、钙、磷等指标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电解质平衡状况。
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肾脏超声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肾脏大小、形态、结构以及有无结石、囊肿等。正常成人肾脏长约10-12cm,宽约5-6cm。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大小异常、形态不规则、结石等,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疾病。肾脏CT扫描肾脏CT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清晰显示肾脏的结构和病变。它适用于评估肾脏肿瘤、肾积水、肾血管病变等。CT扫描显示肾脏体积减小、形态异常、占位性病变等,有助于诊断肾功能不全的原因。磁共振成像(MRI)MRI检查无辐射,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适用于评估肾脏肿瘤、血管病变、炎症、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