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2课《生活之美》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docx
《生活之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本次课程内容选自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人教版教材。教材围绕“生活之美”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类视觉元素,从自然、人文、社会等多个维度去发现美、欣赏美,并通过艺术创作表达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运用美术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表现生活,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1.?图像识读:学生能够敏锐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形象,准确识别不同形象所传达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艺术作品中图像的构成元素、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运用美术术语对生活中的图像和艺术作品进行准确描述和深入分析,提升对图像的感知和解读能力。
2.?美术表现: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手工制作方法和设计原则,熟练运用线条、色彩、形状、材质等美术语言,将自己对生活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通过绘画、手工、设计等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尝试不同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大胆表达创意和想法,显著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审美判断:培养对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学会从多元角度欣赏和评价生活中的美与艺术。能够准确区分美与丑、高雅与低俗,大幅提升审美品味和审美敏感度,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形成独立、准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对自己和他人作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4.?创意实践: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鼓励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提出问题,并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从生活中广泛汲取灵感,进行富有创意的构思和实践,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将创意高效转化为具体艺术作品,显著提高在艺术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
5.?文化理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之美的独特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到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和现象的深入研究,感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能够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到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面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敏锐发现美,深入理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准确表达对生活之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扎实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包括线条运用、色彩搭配、形状塑造、材质选择等,能够熟练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
2.?教学难点:深刻领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之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审美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在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突破常规,创作出具有独特创意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准确传达个人对生活之美的深刻感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绘画纸等)、手工制作材料(彩纸、卡纸、剪刀、胶水、轻黏土等)、摄影设备(相机或手机)、展示道具(展板、画框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生活中的美之发现
1.?个性化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视频中包含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如山川、河流、日出日落;城市的繁华街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独具特色的建筑;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家人的欢笑和互动;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同学们的学习、运动和嬉戏瞬间;以及一些极具创意的现代艺术作品。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中,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了强烈的美?这些美的画面给你带来了怎样独特的感受和触动?”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直观感受和内心想法。
2.?自然之美探寻:展示一系列高清的自然风光图片,包括雄伟壮观的山脉、广袤无垠的草原、宁静优美的湖泊、五彩斑斓的花海、神秘深邃的森林等。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自然景观,从色彩、形状、线条、光影等美术元素的角度出发,说一说是什么让它们展现出如此迷人的美?”
3.?学生回答预设:山脉的线条蜿蜒起伏,充满力量感,给人一种雄伟壮观的美;草原的绿色一望无际,色彩清新自然,让人感受到宁静与辽阔;湖泊的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形成对称的美感;花海的色彩丰富多样,各种颜色相互交织,营造出绚丽多彩的美;森林中的树木高大挺拔,光影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独特的明暗变化,富有层次感。
4.?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美术专业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了解自然美中蕴含的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5.?人文之美感悟:展示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民俗活动、手工艺品等图片,详细介绍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故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提问:“这些人文景观和活动中,蕴含着哪些独特的美的元素?它们与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