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精品教案.docx
课题: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1.认识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本课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著名散文,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描与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行完成部分字词预习及课文大意预习,并能对文中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篇文章许地山回忆了小时候与家人种、收、吃、议花生的事情,篇幅短小,很有生活气息,学生也较容易接受,但通过花生的品质联想到具有花生品质的人,对学生来说稍有难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后,称赞一下具有花生品质的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进入课堂
1.猜谜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你们来猜猜,好不好?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2.学生猜。引入课题:落花生
3.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落花生”吗?
(因为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
二、生品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各种好处
师引:同学们,那你们爱吃花生吗?今天啊,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花生,让你们尝尝。吃过花生,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所得,谈谈花生的各种好处。
(注意: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
生:1.分小组品尝后,小组讨论、小结。
2.全班汇报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引:同学们,你们谈得真不错,打开课本,这里也有一家子在吃花生、议花生呢!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1.复习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那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看还认不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出示课件,学生认读、抽生认读、开火车读。
四、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1.再读感知:
下面我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学生朗读思考汇报,教师适机点拨板书:
①种花生──②收花生──③吃花生──④议花生
2.逐部分理解:
(1)理解种花生、收花生。(略写)
①下面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在讲种花生?
师: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②第一段中哪一句是在写种花生的过程?
“买种”、“翻土”、“播种”、“浇水”这几词语能颠倒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明白:这几个词是按种花生的过程排列的,不能颠倒。
③姐弟几个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花生,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句中的“居然”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呢?
(这个词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
(2)理解吃花生时议花生的重点部分:
引入:亲手种的花生有了个好收成,当然大家都很高兴,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还邀请父亲也参加。看到课文“那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父亲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本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告诉我们,父亲来了,是“难得”“实在难得”呢?
(理解父亲不顾“天色不好”、“公务的繁忙”,前来过收获节,品尝劳动的果实,享受劳动的乐趣。)
(3)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师:父亲这样难得回来吃饭,就是为了品尝新花生吗?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虑学习课文最后部分。
出示课件:课堂兴趣套餐。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