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生物下册 7.2.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1.人类遗传图解
2.伴性遗传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基因传递规律,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遗传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特别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
2.通过遗传图解分析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难点:
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及其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2.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遗传概率的计算。
解决办法:
1.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传递的规律,使用遗传图解作为教学工具,直观展示遗传过程。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伴性遗传,对比常染色体遗传,强化学生对比学习的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遗传定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计算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基因传递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遗传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基因传递规律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遗传图解和遗传规律,增强直观性。
2.互动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遗传概率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堂活动:设计小组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增强学习趣味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展示家庭遗传图,提问学生如何通过图解分析家族成员的遗传特征。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染色体、基因等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激发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详细内容:通过实例讲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原理,展示遗传图解,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2.讲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及其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详细内容:以X染色体上的基因为例,解释伴性遗传的特点,并与常染色体遗传进行对比。
3.介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详细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进行遗传概率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遗传图解的绘制,展示不同基因型的遗传结果。
-详细内容:教师提供遗传图解模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图解,展示不同基因型的遗传现象。
2.学生运用遗传定律进行遗传概率的计算练习。
-详细内容:教师提供计算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学生进行小组竞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详细内容:教师设置竞赛题目,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学生讨论伴性遗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回答:讨论色盲、血型等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学生讨论如何运用遗传定律预测遗传结果。
-举例回答: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如何根据遗传图解预测后代的遗传特征。
3.学生讨论遗传定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举例回答:讨论基因育种、转基因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五、总结回顾(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内容:回顾基因传递规律、伴性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点,强调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教师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内容:提出关于遗传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遗传病的预防等思考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布置与遗传图解、遗传定律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基因、染色体、遗传信息等基本概念。
-学生掌握了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学生能够通过遗传图解分析遗传信息,理解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2.计算能力提升
-学生能够熟练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