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pptx
放射物理与防护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王文红南开大学人民医院
学习目标掌握: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的概念并了解它们各自包括的辐射效应。熟悉:皮肤效应的概念并了解其分度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了解:靶学说的基本内容;放射线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胎儿出生前受照引起的效应。第九章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01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02第二节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第九章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第九章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ADBC辐射生物效应分类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皮肤效应放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靶学说和靶分子细胞与分子放射生物学效应辐射敏感性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放射生物学基础
01生物结构内存在着对辐射敏感的部分--“靶”02“靶”的损伤将引起某种生物效应03电离辐射以离子簇的形式撞击靶区04击中概率遵循泊松分布05单次或多次击中靶区可产生某种放射生物效应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靶学说(targettheory)的基本内容
01单靶模型02多靶模型03单靶和多靶模型04DNA双链断裂模型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主要的靶学说(targettheory)
靶分子受照射细胞中的主要靶分子为基因组(genomicDNA)和生物膜。生物膜包括质膜、核细胞器(线粒体、溶酶体等)膜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且对电离辐射比较敏感。射线引起靶分子的损伤,机体进行反馈调节。损伤和修复过程的消长和变化,决定着细胞的存活、死亡、老化和癌变。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DNA为生物遗传的重要物质。DNA结构受到破坏,将引起遗传信息功能的错误表达。DNA分子的放射损伤与细胞功能障碍、癌变、染色体畸变、细胞死亡均有密切关系,且随辐射剂量和靶体积的增大而增加。DNA损伤和修复规律在肿瘤放射治疗中有重要应用价值。3214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细胞与分子放射生物学效应
不同类型细胞的辐射敏感性01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02不同细胞周期的辐射敏感性03细胞内各不同大分子的相对放射敏感性04个体发育的放射敏感性05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辐射敏感性
01高度敏感细胞: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生殖细胞等02敏感细胞:膀胱、食道等上皮细胞03中度敏感细胞:神经节细胞、肌细胞04不敏感细胞:软骨及骨细胞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不同类型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中度敏感肿瘤:鳞状上皮癌、分化差的腺癌,脑胶质瘤等高敏感度肿瘤: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辐射抗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软骨肉瘤等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有丝分裂(M期)细胞很敏感细胞具有的周期阻滞特性会导致放射抗拒,严重影响恶性肿瘤的放疗效果。间期细胞中,G2时相G1时相S时相如何去除阻滞以提高肿瘤辐射敏感性是放疗研究的热点。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不同细胞周期的辐射敏感性
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的放射敏感性差异较大01细胞核的放射敏感性明显高于胞浆02细胞内不同分子相对敏感性:DNAmRNArRNAtRNA蛋白质03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细胞内各不同大分子的相对放射敏感性
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个体发育的放射敏感性放射敏感性随着个体发育过程而逐渐降低妊娠的最初阶段最敏感出生后幼年比成年放射敏感性高老年相对不敏感
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二、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effects)射线照射人体全部组织或局部组织,若能杀死相当数量的细胞,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充,则这种照射可引起人类的确定性效应,其与剂量呈非线性关系,其部分功能性确定性效应可逆。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effects)电离辐射的随机性效应被认为无剂量阈值,其有害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包括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是指性腺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引起生殖细胞的损伤(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可以传递下去并表现为受照者后代的遗传紊乱,这种出现在后代中的随机性效应。包括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遗传效应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
胚胎死亡:着床前阶段(0~9d)或着床后不久(2周)的妊娠早期智力低下:妊娠8?15周最敏感,其次是16?25周畸形:受孕后9?42天诱发癌症:出生后10~15年2341第一节放射线的生物学效应胎儿出生前受照效应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acuteradiationinjuriesofskin)ACB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chronicradi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