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概论(腧穴总论).ppt
主讲:许能贵;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本章目录;概述
;概述;腧穴名称演变;《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千金翼方》:“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一)无定位、无定名阶段;(二)定位、定名阶段;(三)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古代,三字音义相通,有转输输注含义,通用;
近代,“腧”、“输”、“俞”在应用时那么各有所指:
“腧”标明与人体形肉有关,腧穴是所有穴位总称;
“输”特指五输穴,又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专指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穴位。;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经穴;;〔二〕奇穴;〔二〕奇穴;〔三〕阿是穴;〔三〕阿是穴;三类腧穴的特点;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一)天象地理类;(二)人事物象类;(三)形态功能类;;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和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作用;一、腧穴的作用;一、腧穴的作用;1.邻近作用;2.远道作用;四总穴歌;;②相对特异性;;二、腧穴的主治规律;手三阴经穴主治规律;手三阳经穴主治规律;足三阳经穴主治规律;足三阴经穴主治规律;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任脉、督脉经穴主治规律;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第三节特定穴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郄穴
八脉交会穴
;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含义;五输穴的分布;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主治特点;五输穴的主治特点;五输穴五行配属关系
“阳井金,阴井木”;五腧穴的内容
;经脉名称;;②配伍应用
子母补泻法
依据:《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那么泻其子”
运用:A、本经补母泻子法
B、他经补母泻子法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根据一日之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间,取用相应的值时开穴,施以补泻手法以调整脏腑气血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针法。
“按时取穴”: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二、原穴;2.分布???在十二经脉腕、踝关节附近。
3.组成:阴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所谓“以输为原”。
阳经之原穴,与输穴有别。认为是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经脉;4、原穴的运用
协助诊断〔十二原穴诊断脏腑的病变,如冲阳诊胃气之盛衰〕
补虚泻实,调节脏腑、气血盛衰,治疗脏腑的虚实病症;
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及脏腑疾患。;1.概念:络脉在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共有十五穴,称为“十五络穴”。〔首载《灵枢·经脉》〕
2、组成
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
任脉之络穴——鸠尾位于腹
督脉之络穴——长强位于尾骶
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经脉;3、临床运用
主治络脉病候
举例:手少阴络穴通里可治“实那么支膈,虚那么不能言”
治表里经之病证
举例:手太阴经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强痛。;1.概念: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之处。郄同隙,空隙,孔穴也。〔首载《针灸甲乙经》〕
2、分布:肘膝以下〔除胃经的郄穴梁丘穴〕
3、组成:十二经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经脉;4、运用
诊断:阳性反响可协助诊断
举例:急性胃肠炎——梁丘
急性胸膜炎——郄门
治疗:
用于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
治疗急证。阴经郄穴主治急性血证、阳经郄穴主治急性痛证。
举例:咳血——孔最
胃脘痛——梁丘
;1、概念: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灵枢·背腧》〕
2、组成: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六脏;3、临床运用
诊断:直接反响脏腑的功能状态、虚实盛衰,可以协助诊断。
皮色变化:紫红、发白、发暗、出血点
皮肤变化:结节、条索、陷下、丘疹
感觉变化:过敏、压痛、蚁行感、酸痛
皮温变化:升高或降低
治疗:
1.偏于治疗五脏疾患“阴病治阳”;
2.与五脏有关的五体、五官病症;;六、募穴;六脏;3、临床运用
诊断:反响脏腑的功能状态、虚实盛衰,可以协助诊断。
治疗:
偏于治疗六腑疾患“阳病治阴”;
六阳经经脉病症;
俞募配穴协调阴阳、治疗脏腑病。
举例:胃病——中脘配胃俞;七、八会穴;3、临床运用
治疗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相关之病症。
脏会章门:用于治疗脏病,以肝脾为主,多用于虚实夹杂者;
腑会中脘:治疗腑病,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要穴之一;
气会膻中:治疗各种气病,以气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