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6】.ppt

发布:2025-04-13约5.49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巧用设问或反问,引发思考:以设问或反问的方式进行转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杜牧《赤壁》,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写诗人在赤壁古战场捡到折断的戟,通过磨洗认出是前朝遗物,转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以反问的形式提出假设,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也为尾句“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独特见解做了铺垫,使诗歌充满了理趣。四、变换场景或视角,丰富画面:转句可以通过变换场景或视角,为诗歌增添新的画面和元素,使诗歌更加生动丰富。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图,转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则将视角从室外的动景转换到室内透过窗户看到的远处静景,由近及远,由动到静,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层次,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再将视角拉回到门前的江面上,使整首诗画面丰富多变,意境开阔。4、合句方法关键词:景、志、破、问绝句的合句,又称结句,是全诗的收束之笔,在整首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画龙点睛,需以精妙之法提升诗的意境与韵味。一、以景结情:在合句中不直接抒情,而是借助景物描写来传达情感,让读者透过景物画面,感受诗人含蓄深沉的情思,使诗歌韵味悠长。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合句描绘了孤帆远去直至消失,只见长江向天际奔腾的画面。表面写眼前之景,实则借景抒发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惆怅,虽未直言情感,却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的深情厚谊。二、卒章显志:在诗词的结尾点明主旨,直接表达诗人的志向、情感或观点,使整首诗词的主题更加明确。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彰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全诗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如王安石《登飞来峰》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前两句写景铺垫,合句笔锋一转,直接抒发诗人站得高、看得远,不被困难与假象迷惑的自信与豪情,点明了诗歌蕴含的哲理,彰显出诗人的远大抱负。三、出人意料:打破常规思路,在合句给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或观点,制造强烈的反差效果,引发读者的惊奇与思考,使诗歌更具趣味性与冲击力。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前三句层层铺垫女子赶跑黄莺的行为,合句点明原因是想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聚,这种结尾跳出了读者对女子嗔怪黄莺的常规猜测,以独特视角展现出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四、设问作答:在合句中运用设问手法,提出问题后自行作答,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强调诗歌的重点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如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营造出清明时节的凄迷氛围,合句以诗人问路、牧童指引作答收尾,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诗歌富有生活气息。“连贯渐变”来概括起承转合的方法“连贯”体现了起承转合各部分之间紧密的逻辑联系和流畅的衔接,要求起句破题后,承句自然承接并拓展,转句在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巧妙转折,合句能圆满收束并呼应前文,使整首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渐变”则强调了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的逐步推进与变化,从起句的引入,到承句的深化,再到转句的突破,最后到合句的升华,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变化过程,让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得以逐步展现和强化。应注意的问题一、起句1、紧扣主题:起句要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让读者迅速明白诗歌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避免过于隐晦或离题万里。2、新颖引人: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尽量使起句新颖独特,吸引读者的兴趣。可以运用独特的视角、新奇的比喻或生动的描写来达到这一目的。二、承句1、承接自然:承句要紧密承接起句的意境、情感或话题,顺势而下,使诗歌的发展连贯流畅。2、拓展深化:在承接的同时,要对起句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丰富诗歌的内涵。可以通过描写更多相关的细节、进一步阐述情感等方式来实现。三、转句1、转折自然合理:转句虽然要实现诗意的转折,但这种转折必须自然合理,不能过于突兀。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进行转换。2、新颖独特:转句要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使诗歌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