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资料.docx
水土流失专题【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产生原因(常见的所有可能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形:破面陡峻【坡度大】
②土质: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土壤松】
*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
③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夏季多暴雨【暴雨多】
多大风天气【大风多】
④植被:地表裸露,植被覆盖少【植被少】
⑤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强烈,历史上多发地震,加剧了表面的破碎和滑坡现象【构造碎】
⑥多类区域过渡地带,自然环境复杂,生态脆弱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滥垦/滥樵/滥牧】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陡坡开垦,表土流失
④大型工程建设/开矿/其他建设(如居民用地),使草木破坏,地标裸露
⑤环保意识弱,管理不力【意识管理】
⑥人口增长,环境压力大【人口】
二、治理办法
1、生物措施: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如:“三北”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工程;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
2、工程措施
①缓坡——梯田
陡坡——种树(年降水量400mm);种草(年降水量400mm)
②打坝淤地
③平整条田(黄土塬上)
④石墙与泄洪沟(瑞士拉沃梯田经验)
解释:通过水渠将水集中排走,避免水大面积经过土地,从而减轻水土流失
3、管理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改善保护草场
③矿区复垦
④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部分措施详解
1、打坝淤地的三种效益
A.经济效益:提供肥沃的土壤
B.社会效益:提供相对清洁的水源
C.生态效益:防止过多淤泥随水流向下游
a.减轻水土流失
b.减少河流淤泥
c.减轻洪涝灾害
2、小流域综合治理示意
*护坡树应沿等高线栽种,适宜密度范围内,种植越密集效果越好。
地理环境整体性要素大全
在近年的高考题中,要求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分析某地理现象的原因或影响的题目一直很常见,且越来越成为一种考验知识搬迁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题型,因此,归纳出该版块的常见要素并且牢记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下是我自己归纳的,凡遇到过的“可以考虑的方面”都已添加在其中,大家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或遇到的题目自行补充。
另外,我列出的都是“关键词”,没有进行严格的分类,以便于大家展开联想、灵活分析。
1、水文
流量
流速
含沙量
结冰期/凌汛
下渗
水位
水质
地下水
湖泊水
冰川融水
积雪融水
海水倒灌
海岸线侵蚀
……
2、生物
动物
植被
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
3、土壤
肥力
酸碱性——盐碱化
土质
水土流失
地表水下渗
……
4、气候
气温
光照
降水
蒸发/下渗/径流
……
5、地形地貌
类型
坡度
坡向
地貌(侵蚀/沉积)
河道形态的变化
土地荒漠化
……
===================================================================================来个等值线..............
等值线专题
一、取值原则
一般情况下,相邻两线间必为一个等值距。如下图,如果等值距为5,则下面一条线只能为105或95。极少数时候因为图幅限制出现不遵循该原则的情况,绝对不会考,可以忽略。
这个定义由于太过简单,常常被同学们忽略,然而在某些推测等值线数值的难题中,却成为解题的突破口,因此万万不可小觑。
二、规律总结
等值线的常用规律,说白了就两个——
1、“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如图,两条等值线上数字分别为a、b,若ab,则1处大于a,2处小于b。
这个大家一般都知道,我就不多说了。
2、“高高低低”和“高低低高”的本质:
这是等值线知识中通性最强、用得最多的规律。
我们看竖直面上的大气环流图的时候,判断气压往往是用“向高处凸则气压高,向低处凸则气压低”,简称为“高高低低”,而看其他等值线图,如山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就是高,是山脊;向高处凸就是低,是山谷”,简称为“高低低高”,如此一来,有时高高低低有时高低低高,很多人会弄混。其实这是因为标准不统一,前者的“高处”是方位上的高处,同时是数值上的低处,后者的“高处”却是数值上的高处。
因此,一般情况下,面对等值线只要遵循“向高值处凸是低值,向低值处凸是高值”,就绝对不会错了,这是所有等温线判断的本质,只记这一句足矣,还不容易弄混。
三、关于等值线的小知识及拓展
1、某地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该地地表性质单一
某地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受海岸走向影响明显
海面上某地等温线出现明显弯曲——受洋流影响
因此,当要求解答同纬度等温线出现弯曲的原因时,应主要从地形和洋流两个方面考虑。
2、等PH值线
PH值小于5.6为酸雨,小于4.5为严重酸雨。
影响因素主要有:
A.工业排放(污染物来源)
B.地形(污染物不易散去)
C.充足水汽(降雨)
这可以用来分析酸雨严重的原因,如湘赣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主要是AC两项。
3、河口的等盐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