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下物理7.3重力(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课题
7.3重力
教材分析
本节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学生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
教科书选取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作为科学探究的选题。课本探究实验的设计,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方面。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画重力示意图。
物理思维: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及对重力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合作探究、讲授法、练习反馈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重锤线、三角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生活中常见物体的下落现象):瀑布、跳伞、蹦极等情况。
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物体都会落回地球,这和地球的吸引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相关的内容——重力。
合作探究,推进新课
学习任务一:重力的产生
【看看做做】1、观看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多媒体课件展示:①苹果下落;②跑出去的篮球等)
2、抛乒乓球,观察水平抛出、竖直抛出、斜抛后的现象
【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小组内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
【讲解】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的物体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下图所示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是因为地球吸引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的由来: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假设没有了重力,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及时反馈1】
1.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
B.树上的苹果不会掉在地上
C.物体将失去质量
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
【答案】C
【解答】解:A、如果没有重力,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故A正确;
B、如果没有重力,树上的苹果不会掉在地上,故B正确;
C、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是否有重力无关,故C错误;
D、如果没有重力,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故D正确。
学习任务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现在我们学习重力,就从重力的三要素入手吧。
【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猜想与假设】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所受的重力越大。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多个(质量已知)。
(2)实验方法:
①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不同质量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分析比较质量不同的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得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②设计实验记录表格(见下)。
③数据处理: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画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图象。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50g、100g、150g、200g钩码所受的重力,并填在相应表格内。
序号
1
2
3
4
5
钩码质量m/g
钩码重力G/N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N/kg
【分析论证】
处理数据,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画出重力与质量关系图象。
分析图像,进一步计算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归纳结论。
【总结】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10N/kg
补充说明: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其物理意义: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必须统一成国际单位。
【及时反馈2】
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正确反映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是()
A.B.
C.D.
【分析】D
【解答】解:
A、图象表示物体的重力与质量大小无关,故A错误;
B、此图象表示重力随质量增大而减小,故B错误;
C、图象中的开始点未在原点,表示质量为0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