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级高二年级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掘,史前某遗址中同一墓地同期墓葬相互间基本不见叠压,推测当时地表有墓葬标记,所以建新墓的时候不会破坏早期墓葬。数十年后虽然叠压越来越多,但同一墓地能够延续一二百年甚至数百年之久。这一现象可用于研究()
A.社会贫富分化的出现B.该地人口增长的状况
C.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D.祖先崇拜观念的萌芽
2.史书记载两晋时期的士大夫“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但是统治阶层有不同的态度,东晋皇太子到太学讲经,行释尊礼;孝武帝曾讲《孝经》,又继续扩大太学规模;在北朝时,北魏办学以经术为先。这反映出()
A.儒学服务现实政治B.门阀士族重视儒学
C.教育传承儒家文化D.大一统思想被推崇
3.唐朝时期,许多和金银器造型一样的陶瓷器横空出世,其中香炉、碗、盘、瓶尤其之多。在装饰纹样和装饰技法上也对金银器进行借鉴,浮雕、镂空等工艺大量用在陶瓷器上,如下图1、2所示。这可用于佐证唐朝时期()
A.中外交流减少民众生活差异B.自由雇佣劳动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C.社会需求推动生产技术进步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阔工匠眼界
4.温州人周佇搭乘商船前往高丽,因有文化留在高丽朝廷任官,官至礼部尚书,执掌诏书起草,并因为突出表现在《高丽史》立传。周佇拟的《本国(高丽)入宋进奉起居表》,文书格式完全遵循中原王朝制度礼仪。周佇的事迹表明()
A.高丽全面仿效宋朝政治制度B.对外贸易提高宋朝国际地位
C.海外移民促进中华文明传播D.北宋与高丽因抗辽结成联盟
5.中国古代某医学著作记载“枸杞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甘薯“补虚乏,健脾胃,强肾阴”。据此判断,该医学著作最有可能是()
A.《伤寒杂病论》B.《肘后备急方》
C.《唐本草》D.《本草纲目》
6.19世纪晚期,郑观应、张之洞、孙逸仙等知识分子所引介的西方现代科学农业,以肥料学、土壤学、植物学、化学为主,但是在病虫害防治、农业机器的使用方面未有涉及。这主要受限于()
A.制度变革先于技术变革B.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迟滞D.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7.“一战”前,欧美各国在中国低价倾销各类机器,华商机器工业仅能为进口机器进行修配。“一战”时期,由于欧美各国严禁机器出口,华商机器工业开始由修配进入到仿造阶段。1920年,上海已有华商机器厂222家,国产机器及零配件已可成批供应市场。这说明()
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B.西方改变侵华手段
C.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D.社会改造力量增强
8.下表为1889年与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的过河桥梁)交通工具使用变化的情况(单位:辆/天),这反映出()
年份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3459
3764
172
922
A.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B.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
C.现代交通取得全面进步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
9.有学者通过考察《新青年》发展演变的足迹,勾勒出《新青年》办刊地址线路图:《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起步(1915年9月),然后迁至北京(1917年2月)、上海(1920年上半年)、广州(1921年4月),最后又返沪(1921年9月)至粤(1922年7月),历经五次辗转迁移。这一历程可用以说明()
A.中国政治局势不断变化B.资产阶级坚持救亡图存
C.时人崇尚民主科学思想D.西学东渐影响日益深入
10.下图是1952年各地广泛张贴的宣传海报。这体现了我国()
A.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B.医疗卫生防疫体系的完备
C.爱国主义教育与卫生宣传相结合D.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1.下图为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这一布局()
A.成为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B.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
C.反映城邦公民政治的特点D.注重对称性和比例感
12.中世纪欧洲,运用尖拱与飞扶壁元素的建筑风格流行。尖拱让建筑垂直延伸感更强,飞扶壁有力支撑主体。教堂内部,高大穹顶营造宏大深邃空间,墙壁上多是取材宗教故事、描绘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