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入表对企业核算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ocx
数据资产入表对企业核算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摘要】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数据成为驱动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要素,数据资产逐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就会计角度而言,数据资产入表作为重要的创新实践,无疑对企业会计核算产生了重要影响。论文阐述了数据资产的内涵与特征,以及数据资产入表的关键流程,认为数据资产入表存在数据权属确认困难、价值评估和计量不精准、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并从科学确认资产权属、规范价值评估和计量以及规范信息披露等角度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据资产入表;企业核算
1引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据资产作为驱动企业价值增值的关键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资产入表已成为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趋势,且得到了政策层面的支持。例如,2023年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试行数据资产入表,然而基于数据资产的特殊性质,这一过程也给企业核算带来了挑战。基于此,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对企业核算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数据资产入表的概述
2.1数据资产的内涵与特征
数据资产是指由特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以物理或者非物理方式存储或者记录的数据资源[1]。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常见的数据资源主要有两种类型:满足资产确认条件,被归类为无形资产或者存货的数据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数据资源等。通常而言,数据资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非实体性。数据资产与有形资产不同,没有具体的物理形态,并不会因为使用时间的延长而磨损或者消耗,甚至能够被无限利用。
②类型多样。数据资产的类型多样,并且能够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如语言、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等[2]。
③价值易变。数据资产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2.2数据资产入表的关键流程
数据资产入表核算是指企业将数据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的制度安排。数据资产入表核算的范围主要包括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数据资源;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被确认为存货的数据资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但未满足资产确认条件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数据资源等[3]。数据资产入表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资产的原始取得,数据资产识别分类和初始成本确认以及数据资产后续计量3个部分。数据资产的原始取得主要分为自行研究和外部购入两种方式,待形成数据资产之后,如果属于内部自用或者对外服务且符合无形资产定义的则归属为无形资产,在后续阶段则按照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摊销和减值。对于以出售为目的的数据资源则应归类为存货,并在出售时作成本结转。数据资产入表核算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3数据资产入表的要点
2.3.1数据资产的权属与确认
数据资产的权属主要包括资产的持有权、加工使用权和经营权等,是开展数据资产确认和计量报告的必要前提。市场主体应当明确数据的确权价值,合理区分数据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通常而言,数据的产权和处理权一般与数据资产的生成者息息相关,而使用权和收益权则归处理数据的实体拥有。然而在实践中也发生意外情况,如某些信息平台会收集整合数据,并将其转让给第三方企业应用,这就导致数据资产权属问题变得模糊。
2.3.2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与计量
由于数据资产入表处于试点阶段,应当在适当条件下实施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一是数据资源的特殊性。由于数据资源在满足时效性的基础上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且几乎不会产生任何损耗,因此不同属性的数据资产在融合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益,导致价值量的迅速增长,且数据的价值表现还受到应用场景的影响,这都提升了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难度。在数据资产的计量阶段,《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提出了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和会计计量的几种方法,但未能就适用条件作出明确规定。
2.3.3数据资产的精准合规披露
数据资产入表必然会对财务报表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市场主体应实现对数据资产的精准合规披露。按照自愿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的原则,自愿披露的内容应包括数据资产的来源、类型与规模,数据生产情况,数据加工情况以及内部数据管理情况等;会计准则要求强制性披露的内容包括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使用寿命、减值和摊销情况等,以及存货的原值、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以及存货的计价方案等。同时,市场主体也应当对数据资产的异常情况进行披露。
3数据资产入表对企业会计核算带来的挑战
3.1数据资产权属确认困难
一是权属确认方面的挑战。数据权属的确认是开展会计核算的必要前提,然而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过程中,基于各种因素影响,数据类型多样,在生产、取得、使用和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经营权、所有权和持有权的划分与确定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