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课件.ppt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掌握内容: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兴奋的引起、阈值、局部电位、阈
电位和峰电位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刺激:物理、机械、电、温度
化学、酸、碱
反应:兴奋excitation
抑制inhibition;兴奋性excitability: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
(阈刺激、阈值):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
(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Excitability∝
阈上刺激、阈下刺激;(一)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值;
膜外为0,膜内为负值。细胞此时的
状态称极化状态。|Rp|值减小称去
极化;|Rp|值增大称超极化;
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
受刺激后,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
发生可扩布、快速电位倒转和复原。;02-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二)生物电现象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
1)安静时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
2)细胞内外K+有势能贮备
3)K+经细胞膜易化扩散
4)扩散到膜外的K+形成阻碍K+继续
扩散的正电场力;5)达到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6)改变细胞外K+浓度将影响Rp值
7)根据物理化学中Nernst公式可计算
K+电化学平衡电位(Ek)
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2、AP(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
1)受刺激后细胞膜对Na+有通透性
2)细胞内外有Na+势能贮备
3)Na+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易化扩散
4)扩散到膜内的Na+形成阻碍Na+扩
散的正电场力
5)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6)改变细胞外Na+浓度将影响Ap值
7)使用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将使Ap
消失
8)根据Nernst公式计算的Ena与实际测得
的值基本相符
9)膜片钳技术证明Ap上升支的形成;02-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3、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
1)Na+通道电压依从性:
去极化→激活→失活→准备→
再激活
Na+通道激活形成Ap上升支
2)K+通道电压依从???:K+通道激活
形成Ap下降支
3)可兴奋细胞兴奋(Ap)期间兴奋
性的周期性变化
;A、绝对不应期:兴奋性=0
Na+通道关闭
B、相对不应期:正常兴奋性0
Na+通道恢复
C、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
兴奋性正常,Na+通道恢复
D、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
兴奋性正常,Na+通道准备;02-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二、Ap的引起和他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
阈
电
位
和
锋
电
位
的
引
起
;1.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
是诱发产生Ap,使Na+通道大量开放时的临界膜电位。使细胞膜电位达到阈电位需要用阈刺激。每种细胞的阈电位值通常较Rp值少10–15mv。
例如:神经纤维Rp-70mv,阈电位-55mv。
2、Ap特点:全和无现象
细胞膜传导过程不减衰
锋电位之间不融合或叠加;(二)局部兴奋及特点Localpotential
1、局部兴奋=局部反应(去极化)
=局部电位
阈电位
即阈电位以下的细胞膜的电位波动;2、局部电位特点:
1)非全和无,随刺激强度增大,局部
电位增大,
2)传导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