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碳达峰10大行动.pptx

发布:2025-04-12约5.16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碳达峰10大行动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总体目标与原则

2.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3.能源消费革命

4.工业低碳化改造

5.农业低碳化发展

6.森林碳汇能力提升

7.绿色低碳科技创新

8.国际合作与交流

9.政策保障与支持

10.监测评估与实施

01总体目标与原则

碳达峰目标目标时间节点到2030年前,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到峰值,比2005年下降约65%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碳排放强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消费革命,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降低到2020年的65%以下,为实现碳达峰提供有力支撑。碳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总量,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届时全国碳排放总量将控制在约100亿吨左右,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行动原则系统谋划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点、能源资源禀赋等因素,系统规划碳达峰行动,确保目标可达成。多元共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水平,为碳达峰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路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2025年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碳产业占比降至30%以下,助力碳达峰。能源结构优化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5%以上,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增效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到203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到0.45吨标准煤,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02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优化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以上,确保能源供应清洁低碳。清洁能源替代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到2030年煤炭消费量比2020年减少约10亿吨,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能源效率提升实施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到2030年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至2.2,实现能源消耗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

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5年产值达到10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到2030年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覆盖面达到80%,提升产业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30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60%,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升级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到2025年,传统产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提升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绿色生产模式推广绿色生产模式,到2030年,绿色工厂数量达到1000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产业布局优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03能源消费革命

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节能技术应用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到2025年,工业领域万元产值能耗降低20%,建筑领域节能改造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节能产品推广加大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力度,到2030年,高效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提高至80%,公共机构率先使用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研发支持节能技术研发和创新,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到2025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40%,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节能材料应用推广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到2030年,建筑节能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0%,降低建筑能耗。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0亿平方米,提升建筑能效。

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出行鼓励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到2025年,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60%,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新能源交通推广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00万辆,占汽车销量的25%以上,减少燃油车使用。物流运输优化优化物流运输结构,到2025年,多式联运货运量占比提升至15%,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能耗。

04工业低碳化改造

优化工业布局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到2025年,建成10个以上产业集群,实现资源集约利用,降低碳排放。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到2030年,区域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率达到90%,促进绿色低碳区域合作。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到2025年,落后产能淘汰量达到1000万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工业绿色竞争力。

推进工业节能降碳节能技术改造实施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到2025年,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0%,提升工业节能水平。清洁生产推行推广清洁生产,到2030年,清洁生产实施企业占比达到80%,减少污染物排放。绿色制造推广推动绿色制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