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学教案.pdf

发布:2025-04-11约2.5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荷塘月色教学目的:领会文中思想感情;学习

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总体熟悉课文,领会思想

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

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二、朗读课文三、整体把

握思想感情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主要三方面:景物优

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

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

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下节课再探讨)2、是写景

散文,也是抒情散文。思考完成练习一。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

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

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失去宁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

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再求宁静)。(也可参考《教师用书》)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

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

不了苦闷忧愁。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略)大家知道,题有题

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

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

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

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

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

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提问: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1

明确:(课文中很难找到答案;指导学生要联系背景来正确把握文意)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

着中国大地。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闷彷徨。他是

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中国现代作家

中,郭沫若早就揭露当时的社会是血腥污秽的屠场,闻一多诅咒旧中

国是一池死水,鲁迅则要掀翻延续数千年的吃人筵席。朱先生要比

们温和,他的确感到现实对正直善良的人们沉重的碾压,但还没有上

升为抗争。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

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原因是

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

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

暂时超然为好”。(陈《忆佩弦》)(这里,穿插作者的文学常识介绍)

他在朦胧中寻求光明,在纷扰中寻找净土,《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

心态下写成的。明确本文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电视白色恐怖的

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环境中寻求精神

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我以为,文中第三节月下独白是

重要的一节文字。关键语句:“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

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便觉”强调只是主观感受。

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觉与“平常的自己”有着差距和矛盾。对晚

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出“不宁静”的社

会原因。“且”是“姑且”,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

遥自在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我们应当多读几遍这节文字,从而

体会作者寻求暂时超脱的心境。读时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可允许

有不同的理解,参《教师用书》;请学生课后思考讨论)。提问:指出

2

作品的感情基调:A。淡淡的喜悦;B。淡淡的哀愁;C。淡淡的喜悦

夹杂着淡淡的哀愁;D。浓浓的哀愁。答案是C。四、布置作业1、反

复朗诵课文,体会思想感情。2、完成练习二至五。去途家荷塘归途

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分析景物,赏析语言教学过程:一:检查

旧知:1、“我且受用……”这一句话有没有表明感情起了变化?怎样

变化?反映了作者什么样心态?明确:起了变化。先前是潜藏在心底

很难倾诉的淡淡的哀愁,这里则流露出淡淡的喜悦,一种从压抑、不

自由中获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的喜悦。这正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

而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从结构上看,这句还起着过渡作用,自然地

引出下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2、作者为什么想到江南采莲旧俗?

二、分析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