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下物理10.1 浮力(教学设计).docx
10.1浮力(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10.1浮力
教学
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感知浮力,认识浮力的方向,形成浮力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能应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和二力平衡的知识推理得出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原理F浮=G-F拉,通过实验观察和演绎推理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发展科学思维。
3.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培养获取证据的能力。
4.通过研究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探究的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
分析
本节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及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包括浮力、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和浮力产生的原因三部分内容。
本节的重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好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的概念,另一方面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作好准备。
1.浮力
引导学生观察水中冰山、鸭子、船等实例照片,分析物体受力,由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物体一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
“感知浮力的存在”:学生往往认为漂浮在液面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而沉入液体中的物体就不受到浮力的作用。教学中,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木块、乒乓球和铝块等放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开展必要的体验性实验活动。在此基础上结合测量铝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的演示实验,说明沉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测量浮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的浮力。可以采用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做分组实验。
2.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问题及猜想,并通过实验检验这些猜想。在猜想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经验和知识合理推测,而不要瞎猜。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剔除不合理的猜想,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
3.浮力产生的原因
对浮力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结合上一章的结论,即液体内部深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引出定性说明。还可以设计小实验、播放视频等,引导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证。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对浮力有一定认识,有“只有漂浮的物体才受浮力”的错误前概念。已学过液体压强的特点,会进行受力分析,会利用二力平衡来分析力的大小与方向,这些认识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资源。
心理特征: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仍不具备完整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体现在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处理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认知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有关浮力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等。
教学重点
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会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
器材
弹簧测力计、大烧杯、细线、圆柱体铁块、圆柱体铝块、水、盐水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体积、液体密度、深度、物体密度的关系等》、《浮力产生原因》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游船、鸭子能在水面游弋,海洋中巨大的冰山能在水面漂浮,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托起来的呢?
思考问题,进入情境。
学习新课一、浮力
1.浮力
(1)观察现象:游船、鸭子能在水面游弋,海洋中巨大的冰山能在水面漂浮。
【提问】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托起来的?
【分析】游船、冰山、鸭子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却没有因此而沉入水底,这表明水对它们有一个向上托起的力。
(2)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作浮力,常用字母F浮表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过渡】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例如,沉入水底的石块会受到浮力吗?如果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话,怎样测量此时浮力的大小呢?
2.称重法测浮力
【演示实验】测量浸没在水中的铝块所受的浮力。
(1)如图甲所示,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铝块,读出测力计的示数,这就是铝块所受重力的大小。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铝块静止时,看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示数会有变化,它说明了什么问题?算一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了多少?
(3)改变铝块在水中浸没的深度(图丙),看看示数是否有变化。
【实验分析】
(1)如图甲所示,测量出物体在空气中受的重力G=F1=2.3N;
(2)如图乙所示,物体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2=1.4N;
(3)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了,说明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了浮力的作用。浮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
F浮=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