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pdf

发布:2024-04-07约2.23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的改组

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一批激

进的新文化运动战士,由民主主义迅速转向社会主义。他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发起组织

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掀起了共产主义运动。1920年8月,陈独秀等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

共产党发起组。接着,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也相继成立。这

一切,为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

导力量等必要条件。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

的基本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为此,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报刊、通讯社,宜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1920年9月,《新青年》从

第8卷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在组织领导方面,中共发起组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实际主持编辑部

的工作,在印刷发行上也解除了原来与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

在宣传内容方面,《新青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

明确宣称该刊已抛弃了先前崇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思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

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自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

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

关苏俄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

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这一专栏的设置,为中国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

供了丰富材料。在言论上,《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马克

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来引导读者。在编排形式上,该刊封面正中绘制了一幅地球图案,从

东西两半球上伸出两只强劲有力的手紧紧相握。据沈雁冰回忆,这一设计“暗示中国人民与

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引自

《茅盾回忆录》(四),载《新文学史料》第4辑.1979年。)。

改组后的《新青年》,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继进行反对实用主义的“问题与主义”论

战之后,又开展反对伪社会主义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两次思想论战。《新青年》第8卷第4

号汇辑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和第9卷第4号《讨论无政府主义》两个专辑,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消除了思想障碍。总之,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

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

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争取其他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同时也为了避免打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的

旗号而招来反动当局的注目,改组后的《新青年》仍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

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但是,《新青年》的新面目,遭

到了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右翼人士的坚决反对。1920年底至1921年初,胡适写信给陈

独秀,指责改组后的《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提出要《新青年》迁回北京编辑出版,发

表一个“不谈政治”的声明。他还在北京同人中散布说:“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俄》

的汉译本”,“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引自《中国现代

出版史料》(甲编).张静庐辑注.第7页.中华书局1959年11月第一版)。他还寄明信

片给陈望道,反对“把《新青年》作宣传共产主义之用”。最后,胡适等人声称不再为《新

青年》撰稿,原来团结在《新青年》编辑部周围的新文化运动阵营彻底分裂。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出版至1922年7月停

1

刊,从1915年9月创刊时算起共出版了9卷54号。

二、《共产党》等报刊的创办

继《新青年》改组后,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以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共产党》

月刊、《劳动界》等一批工人报刊,以及其他新闻机构。

《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