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2025 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Ⅱ)语文试卷(含答案).pdf
陕西省渭南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语文试卷
2025.0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2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须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
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克剑在田间走访调研中,留意到因“制种难”而导致的“种子贵”的现象,杂交品种虽然具有产量
高、抗逆性强等诸多优势,但其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无法遗传优势,不能被留种用于下一年。若想种植
高产量的杂交稻,每年都得花上一笔不菲的成本购买新种子。
从育种家和种子企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制种的过程极为繁琐复杂,每年在制种工作上投入的人力、物
力始终都是不小的成本,一旦遇到不利的天气,甚至会导致杂交制种失败,给种子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实现杂交稻优势的稳定遗传,解决制种难题的想法深深烙在了我心里。”
当时,并非无人关注到这个难题,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都曾经设立专门的国际攻关
项目,然而相关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个研究方向也由热变冷。
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农业重大需求,王克剑决定利用自己多年在遗传领域的研究积累,
带领团队探索通过克隆种子实现杂交稻的稳定育种。
“科研探索就像走钢丝,常常要面对实验失败、经费花完等艰难时刻。”王克剑说,所幸的是,这个
项目得到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各项支持。
王克剑和团队成员奔波于稻田和实验室,两头交替进行实验。尽管理论设计得很完美,但最后的实
验结果总是与预期不一样。“无数次看着希望出现继而又跌进谷底,反复失败,反复总结,再反复试验之
后,我们最终在杂交稻中,找到了跟遗传信息交流相关的4个关键基因。”一块“硬骨头”就这样被“啃”
下了。
2019年,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的成果宣告王克剑团
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无融合生殖体系,获得了杂交水稻克隆种子,这标志着杂交稻无融合生殖技术
从0到1的关键突破终于实现。这个成果一旦成熟将大幅降低杂交稻育种的成本,同时也让今后种植杂交
稻的农民自留种子成为可能。
“袁隆平院士为此专门致电表示祝贺……还鼓励我们‘再接再厉,早日将该成果应用到生产中’。”
王克剑说,袁老的来电给大家增添了一份温暖动力,促使团队把这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
“从杂交稻种子克隆成功,到投入生产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前方可能依旧困难重重,但
只要有种子,就会有希望。”王克剑说。
(摘编自张桂贵、方经纶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在野生稻群体里发现了一株天然败育个体,推动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商业
化发展。杂交稻育种极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继半燚秆育种后实现了产量的第二次跃升,被誉为“第二
次绿色革命”。
过去半个世纪,大量的杂交稻品种被育成,若能分析大量优良杂交稻品种的基因组和表型信息,就
能帮助解析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从时间维度上分析杂交稻品种基因组结构的变化,又能帮助探索
改良育种应用杂种优势的规律。
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团队发表了题为《水稻杂交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杂种
优势的遗传基础和最佳性能》的研究论文。韩斌及其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仕华、副研究员龚
俊义研究组收集了2839份杂交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覆盖了整个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历史,也是迄今为
止已报道的最大规模杂交稻种质资源集。其中18份代表性杂交稻材料被挑选用于构建包含万份个体的F2
群体。基于上述超万份材料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该研究构建了基因组选择模型。该模型能够根据杂交组
合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预测材料的田间表现,并联合七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预测结果开展多性状选择,从
而实现育种潜力个体的高效筛选,帮助育种者制订杂交计划,缩短育种周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