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减负提质——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 陕西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编辑部 王军翔 电话:029 029E-mail:sxwangjxlaq@163.com 一、负担的来源 1.知识的增长; 2.课程知识的选择; 3.知识的转型; 4.学科知识的特点; 5.教材的设计; 6.学生的兴趣; 7.教师的教学观念; 8.课堂的教学方式; 9.评价的影响; 10.就业、升学压力; …… 二、目前化学课堂教学的总体特点 1. 现实的化学教学普遍是知识诠释性教学。对知识深入理解的努力不够,死记硬的背多;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知识不能系统化;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关注。 2.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是继承模仿来的经验行为,而不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认识论、教育哲学理论指导下的理性行为。 3. 教学由文字到文字,没有透过文字“看到”客观世界的本质;没有把学科知识生活化、通俗化、交流化。 4. 尽管新课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教学普遍没有脱离灌输的窠臼。 5. 在化学课堂上,学生享受不到思维的快乐,感受不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对化学学习无兴趣。 中学生喜欢物理和数学的程度要比喜欢化学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优秀生和差生的区别就在于,优秀生能够注意到教师教学的思维过程,而差生却注意不到;优秀教师的过人之处也在于他总是能够把知识中所隐藏的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给学生。 三、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知识本质的理解,重视知识的文化性。 对于知识的认识,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知识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知识的文化性。 我们的好多问题就是出在了没有充分认识到或者不重视知识的文化性。 这是制约我们认识视野的一个关键因素。 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指学术、文化或学问。 知识是人的认识、经验,是思维和体验的活动和产物。 知识以语言、文字等符号来表示,而语言、文字等符号是人类共同约定的东西,是文化建构。 任何学科知识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任何学科知识都具有文化性。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更是思维的工具,因此以语言、文字符号记录的学科知识也是人类思维的结果,尽管它是用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但是它代表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忽视了知识的文化性,正是忽视了对人类思维过程、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认识。 知识是显性的,而思维是隐性的。对知识背后的思维的揭示也是新课程的一个出发点和着力点。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建构的,知识是体验的,正是建立在对知识文化性的认识上。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也正是建立在对知识文化性的理解的基础上。 关于知识的文化性,西方早有论述。 两个代表人物:布鲁纳、布雷多。 两种思想观点:情境式思想、符号处理式思想。 两篇文章:《文化、思想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的重建》。 情境式思想关于知识的一些论述: 知识并非现象的反映,知识只是一些探究过程的产物和结果。 实在是由人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被我们发现的。 生活里的“真实性”其实是一些符号,文化群体的成员会共同使用这些符号,而生活的技术-社会技术层面亦是按照这些符号来组织和演绎的。 只有通过思想的各种性质以及思想所作为依据的各种符号系统,我们才能知道何谓“外在”或“客观”的实在。 知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结果;理论是大规模的知识建构。 知识是由社会建构的,一个社会的文化知识是这个社会群体心智活动(也就是思想运作)的结果,既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是个人化的。 意义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