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灌注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pdf
水下灌注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
施
水下灌注桩施工容易在清孔、泥浆护壁、水下砼浇筑过
程中出现问题,稍有不慎,常常会造成坍孔、钢筋笼上浮和
断桩等质量问题。
清孔的目的是抽、换孔内泥浆,降低孔内水的泥浆相对
密度,确保孔内沉淀成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清孔不当,容易
引起清孔后孔底沉淀超厚。
清孔有掏渣法、喷射法、抽浆清孔法几种。掏渣法清孔
不能降低泥浆的相对密度,灌注混凝土时,会有部分泥浆成
分沉淀至孔底使桩尖沉淀层加厚。喷射清孔时,射水的压力
过大易引起坍孔;压力过小,又不能有效翻动孔底沉淀物。
同时切忌采用加深孔的深度来代替清孔。
控制措施:
1.清孔应根据设计要求、钻孔方法、机具设备条件和土
层情况选定适合方法,应达到降低泥浆相对密度、清除钻渣、
沉淀层或尽量减少其厚度的目的。清孔中应注意始终保护孔
内流水头,以防坍孔。
2.清孔后,应从孔口、孔中部和孔底部分提取泥浆,测
定要求的各项指标,三部分指标的平均值应符合质量标准的
要求。
3.清孔后,可将取样盒吊到孔底。灌注水下混凝土前,
取出样盒检查沉淀在盒内的渣土,其厚度应不大于设计规
定。
泥浆的制备和处理:除能自行造浆的土层外,泥浆制备
要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润土。拌制泥浆要根据施工机械、工
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设计。废弃的泥浆、渣要按环境保
护的有关规定处理。
泥浆护壁要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要高出地下水位以上,在受
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要高出最高水位以上。
2.在清孔过程中,要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筑混凝土。
3.浇筑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要小于;
含砂率≤8%;粘度28s。
4.在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要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
措施。
泥浆指标控制
对于施工规范中泥浆的控制指标:粘度测定17—20min;
含砂率不大于6%;胶体率不小于90%等在钻孔灌注桩施工
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无论对于成孔质量还是最终对桩的承
载能力的发挥,泥浆质量都是重要因素。
坍孔的具体原因主要有:
1.护壁泥浆密度和浓度不足,起不到可靠的护壁作用;
2.护筒埋深位置不合适,埋设在砂或粗砂层中;3.成孔速度
太快,在孔壁上来不及形成泥膜;4.孔内水头高度不够或出
现承压水,降低了静水压力;5.掏除钻渣或下放钢筋笼时,
撞击孔壁;6.排除较大障碍物形成较大空洞而漏水致使孔壁
坍塌。
防止坍孔的控制措施:
1.在松散砂土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对泥浆的密度、
粘度和胶体率进行调整;2.将护筒底部贯入粘土中以上;3.
根据地质情况合理选取成孔速度;4.如地下水位变化大,应
采取升高护筒、增大水头,或用虹吸管连接等措施;5.从钢
筋笼的绑扎、吊插以及定位垫块设置等环节均予以充分注
意;6.如孔口发生坍塌,应先探明坍塌位置,将砂和粘土混
合物回填到坍孔位置以上1—2m,如坍孔严重,应全部回填,
等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进行钻孔。
钢筋笼上浮常见的原因有:钢筋笼在制作、堆放、起吊、
运输等过程中不符合规范要求。钢筋骨架内径与导管外壁间
距过小,粗骨料粒径太大,主筋搭接焊接头未焊平,在提升
导管过程中法兰盘挂带了钢筋笼;或因钢筋骨架主筋弯曲、
骨架整体扭曲,箍筋变形脱落或导管倾斜,使得钢筋与导管
外壁紧密接触;导管与钢筋笼间混凝土已凝结,提升导管时
将钢筋笼带出;或因混凝土浇灌速度过快,混凝土面升至钢
筋笼底,产生向上“浮力”导致钢筋笼上浮。若发生钢筋笼
上浮,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出现。
相应措施
1.对钢筋笼不符合设计要求,发生上浮事故的处理。要
在灌注桩的上段增加局部钢筋,并设固定装置以防钢筋笼上
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严格控制钢筋笼骨
架的加工质量,防止变形。确保钢筋笼内径与导管外壁之间
的空隙,大于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
2.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随着导管拔出而出现钢筋笼上
浮,应立即控制混凝土浇灌量及浇灌速度,反复上下摇动导
管或单向旋转,处理好笼与导管之间的挂带现象;若钢筋笼
上浮不停止,应中止浇灌混凝土,拔出导管后,向孔内回填
粘土,该桩作为废桩处理,并应与设计人员联系重新补桩。
常见断桩的原因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