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08方法改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目 录
项目 页
1、前言 …………………………………………… 1
2、对象组合的选择 …………………………………………… 3
3、标准模式的确定 …………………………………………… 5
4、I / P、O / P的定义 …………………………………………… 7
5、基本设计 …………………………………………… 9
6、详细设计(生产线编成) …………………………………………… 11
前言:
生产性
生产性 = OUTPUT = 经营成果(Q·D) · · INPUT 经营投入资源(C) 一般地,※ 经营投入资源是指人、设备、材料、资金、情报。
※ 经营成果是指产量、销量及附加价值。
2、IE活动的目的
〈前提〉 ※ 提高生产性。改善不是目的,最终重要的是提高生产性。
① 改善从而提高生产性,谋求组装工数的削减→降低成本→确保利润。
② 将防碍组装性、作业性的项目及作业反馈到上层(设计、开发)
↓
从前阶段开始制品的作成→VE活动计划
3、生产性的构成要素(3个要因)
考虑将生产性区分为3个构成要素较为方便。能够有效推进连续的生产性向上活动及多方面、范围广的生产性向上活动。
生产方法 …… 工作的方式、方法
Method
生产性 成效 …… 成效、能率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活用 …… 计划、管理
Vtilization
② 生产性向上的目标值计算
生产性 = M×P×U
=□×□×□
4、生产方法改善的目的
※ 作为车间生产性向上活动的第一步,以生产方法为对象,为了设计更加有效的生产体系,而展开改善活动。
※ 在这一阶段,作业者的效率(作业速度、差别)不作为改善对象而将目的放在生产方法上,为达到作业现在的机能,构筑最为简单且高效的系统,以意识到设计性方法的系统性改善顺序来进行。
※ 有关安全性、品质方面,以维持现状水平为前提,通过作业顺序的标准化期望达到相应的效果。
※ 这一方法的特征有以下5点:
① 现状损耗的定量化及改善重点的明确化。
② 通过追求性能彻底改善现场作业。
③ 构筑生产体系及标准作业方法的确立。
④ 打好性能管理的基础。
⑤ 生产方法改善手法的教育及扎根。
5、调研方法和设计方法
〈调研方法〉 〈设计方法〉
现在的方法 现在的方法
↓ ↓
工作的分析 标本的作成
↓ ↓
寻找缺陷 机能分析
↓ ↓
考虑出方法 理想的方法
↓ ↓
新方法及排列 修改成可行方案
6、生产方法的改善顺序:
① 对象组合的选择
② I·P / O·P的定义
③ 现状标本的设定
④ 基本·辅助分类
⑤ 目标值设定
⑥ 基本设计 核对·实施
⑦ 详细设计
⑧ 设计标本的确定
⑨ 实施·追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