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指南针刺操作技术.docx

发布:2024-01-26约7.6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针刺操作技术

【课程目标】

掌握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与出针等基本操作;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气胸、刺伤内脏的处理方法;三棱针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

毫针法的内容:进针法、针刺的深度和角度、行针手法、得气、针刺补泻;留针和出针;晕针、滞针、断针、血肿、弯针、气胸、刺伤内脏的处理方法;三棱针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皮肤针法。

一、毫针法

(一)进针方法

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指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如印堂穴。

(二)针刺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是对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

1.角度?针刺角度是指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

(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45°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也称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约15°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针刺的深浅必须得当。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可深刺。

(5)季节针刺深浅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相互关联,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三)行针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主要有提插法、捻转法两种。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四)得气

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等两方面加以判断。当针刺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可出现局部的热、凉、痒、痛、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的传导和扩散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则患者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五)针刺补泻

1.基础补泻

(1)捻转补泻①补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②泻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①补法: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②泻法: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其他补泻

(1)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患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