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疾病基本病理变化.ppt

发布:2023-08-17约3.73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点内容 基本概念:出血、炎症、发热、休克等 了解这些病理变化的特点 了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当前第1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组织和细胞常见的物质代谢障碍有萎缩、变性和坏死等 一、萎缩 (Atrophy) 1. 定义:指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体积 缩小和功能减退的现象。 2. 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1) 生理性萎缩:指生物机体由于正常的生理原因而出现的组织或 器官体积的缩小和功能的衰退。 2) 病理性萎缩: a. 全身性萎缩:如饥饿和营养不良等引起的全身性组织器官减小 b. 局部性萎缩: 主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缩、神经性萎缩 第一节 组织和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 当前第2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当前第3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二、变性 1. 定义:指组织细胞因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一种程度较轻的变质性变化 变性通常是一种可逆性病变 2. 变性的种类: 1) 颗粒变性:又称浊肿,是肿大的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蛋白质微 细颗粒,使细胞和病变器官出现浑的现象 在急性传染病、中毒和缺氧时常在肾脏和肝等组织中见到该变性。 2) 空泡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量大小不一的空泡状水泡的现象 3) 透明变性:在细胞和间质中出现均质、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4) 粘液变性:是上皮细胞或结缔组织内粘液物质增加的一种病变。 5) 脂肪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了游离性脂肪滴的病变。 脂肪变性常伴有机体氧化过程不足等疾病,如全身性贫血等 当前第4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三、坏死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 坏死是不可恢复的变化,是不可逆变性发展的最后阶段 2. 坏死的种类: 1) 生理性坏死:指因正常的生理原因出现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如表皮的角化脱落,脾脏对老化血细胞的清理等。 2) 病理性坏死:指因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3. 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 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 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 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当前第5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四、肥大与增生 1. 肥大:指因细胞增大而致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细胞数量不变) 2. 增生:指因细胞增多而致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细胞大小不变) 五、再生 定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坏死后,由残存的同类健康细胞分裂增殖而补充缺损的现象。 六、修复 定义:指机体细胞、组织死亡后进行补偿恢复的过程。 七、肉芽组织 定义:指充满毛细血管的未成熟的结缔组织。 当前第6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当前第7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1.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O2与养料、运走CO2与废物。 2. 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 充血的种类: A. 按血液来源来分: 1) 动脉性充血:动脉流进的血液超过正常值而引起的充血 2) 静脉性充血: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一般又称为“淤血” B. 按性质来分: 1) 生理性充血:如激烈运动时,肌肉的血液增多 2) 病理性充血:致病因素引起的充血,如病原诱发的炎症常伴充血 第二节 血液循环障碍 当前第8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二、出血 1. 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 出血的种类: A. 按出血部位来分: 1) 外出血:血液流到体表或体外的现象 2) 内出血:血液流到组织或腔隙内的现象 B. 按出血方式来分: 1) 破裂性出血:因血管壁破裂而引起的出血 2) 渗出性出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而引起的血液流出。 3.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 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时,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当前第9页\共有28页\编于星期六\16点 三、贫血 1. 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