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功效和作用主治.docx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主治
中药黄芩被称为“植物界的抗生素”,它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平时多以生野主,生长在气候温和山林中,这种植物的根可以入药,采收以后切片晒士就是中药黄芩。
黄芩别名腐肠(《本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茎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点,光滑或仅在中肋有短毛;无柄或有短柄。总状花序脓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长,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甚细,紫色,长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4,近圆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归经归肺;心;肝;胆;大肠经
性味味苦;性寒
注意《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止血;安胎。主肺热咳嗽;热病高热神昏;肝火头痛;目赤肿痛;湿热黄疸;泻痢;热淋;吐衄血;崩漏;胎热不安;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1、抗菌消炎抗病毒
中药黄芩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抗菌消炎抗病毒,它对人体内常见的革兰阴性菌以及革兰阳性菌,还有多种皮肤真菌,都有明显抑制和消除作用,除此以外,它还能抑制人体内乙肝病毒和乙脑病毒的活性,减少人类脑炎与肝炎等常见疾病的发生。
2、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药黄芩能提高人类身体的免疫力,因为它含有的黄芩苷被人体吸收以后可以提高人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也能加快人体内免疫细胞的再生与代谢,可以让人体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3、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是中药黄芩的重要作用,平时人们感冒以后出现咽喉肿痛和发烧以及咳嗽等不良症状时都能用黄芩进行治疗,可以让人们感冒的症状很快好转。除此以外平时服用黄芩还能保肝利胆,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也能减少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4、安胎
黄芩不但能清热解毒,它还是安胎的良药,女性在怀孕期间如果出现胎动不安和先兆流产等不良症状时,可以直接用黄芩进行治疗,可以把黄芩与竹菇以及白术等中药材搭配在一起煎制以后服用,每天服用一次,连用三到五天以后胎动不安的症状就能明显减轻。除了这些作用以外,中药黄芩还能利尿也能降血压更能解痉安神。
验方精选:
《方1》
配方:黄芩、白酒各适量。
制法:黄芩晒干后研成粉末
用法:每次6克,用白酒冲服
功效:适用于少阳头痛,症见头痛发作时,头两侧连耳根、发际作痛,或偏头痛,伴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目眩。
《方2》
配方:黄芩60克,米醋适量。
制法:将黄芩用米醋浸泡7日,炙干研成末,加米醋拌匀制成丸子,如绿豆大小
用法:白酒送服,每次6克,每日2次
功效:适用于月经失调。
《方3》
配方:黄芩、云苓、柴胡、当归、秦艽、炒白芍、制附片、法半夏、陈皮各9克,白芥子、甘草各6克,白酒适量。
制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加水煎煮,滤渣取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用白酒做引子
功效:化痰祛风、止痛和脾,适用于肩周炎、心胸烦闷者
《方4》
配方:黄芩、柴胡、龙胆草、栀子、生地黄各9克,木通、车前子、泽泻、当归各6克,甘草3~5克。
制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用于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或急进型高血压,症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口臭、烦躁易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血压日渐升高、尿蛋白呈阳性、眼底视神经盘水肿者
《方5》
配方:黄芩、龙胆草各6克,枳壳3~4.5克,黄连、甘草各3克
制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多发性睑腺炎
《方6》
配方:黄芩10克
制法:黄芩加水煎煮,滤渣取汁
用法:1次服下
功效:适用于内热炽盛型水痘
《方7》
配方:黄芩、沉香、半夏、茯苓各9克,礞石20克,大黄、橘红、甘草、生姜、乌梅各10克。
制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清热化痰,适用于脾胃痰火所致的耳鸣,症见两耳鸣响、胸脘痞闷、呕吐黄黏痰涎。
《方8》
配方:黄芩、白芷、前胡、天花粉、浙贝母、赤芍各10克,玄参12克,防风、陈皮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