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从种到界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docx
6.1.2从种到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从种到界”,这是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中关于生物分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生物分类的概念、分类等级以及分类方法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所学的生物分类知识,是学生在之前学习生物基本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生物分类的意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生物学的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2.提升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层次分析生物分类的科学性。
4.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科学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注意力易分散。在知识方面,学生对生物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系统性的分类知识较为薄弱。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物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在学习“从种到界”这一章节时,可能会遇到以下挑战:
1.理解生物分类的概念和分类等级,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将生物分类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也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会影响到他们对生物分类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索生物分类的奥秘。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分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进化等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实物生物标本、模型、投影仪、计算机、平板电脑
-软件资源:生物分类数据库、分类学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程平台:学校生物实验室、在线教育资源平台
-信息化资源:生物分类相关的视频资料、在线互动学习平台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课堂演示、互动问答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首先,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不同种类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生物的特点。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是如何被区分和分类的吗?”以此引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1.讲解生物分类的概念和目的,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分类对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2.介绍生物分类的等级,包括种、属、科、目、纲、门、界,并讲解每个等级之间的关系。
3.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如形态学分类、遗传学分类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生物分类卡片,包括不同种类的生物图片和对应的分类等级。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卡片中的生物图片按照正确的分类等级进行排序。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
-3方面内容举例回答:
1.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例如:“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进行分类,比如鸟类的喙、羽毛等特征。”
2.学生讨论生物分类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小组认为,生物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的进化关系。”
3.学生讨论生物分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例如:“我们小组认为,通过生物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濒危物种。”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分类等级和分类方法。接着,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生物分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流程如下:
1.导入新课(5分钟)
2.新课讲授(15分钟)
-生物分类的概念和目的(5分钟)
-生物分类的等级(5分钟)
-生物分类的方法(5分钟)
3.实践活动(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5.总结回顾(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分类学》(作者:张华)
-《生物进化论》(作者:达尔文)
-《生物分类学导论》(作者:李明)
-《生物分类学的应用》(作者:王磊)
-《生物分类与生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