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44T-泥蚶苗种繁育操作技术规范编制说明.pdf

发布:2025-04-10约4.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东省地方标准

泥蚶苗种繁育操作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2020年11月

《泥蚶苗种繁育操作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根据广东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安排2016年省级农业标准化资金

(省直单位)的通知》(粤财农〔2016〕310号),由中国水产科学

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负责承担广东省地方标准《泥蚶苗种繁育操作

技术规程》的制定工作。

二、标准名称修改说明

2020年10月23日的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将标题“泥蚶苗

种繁育操作技术规程”改为“泥蚶苗种繁育操作技术规范”比较合适,

起草小组因而接受建议,将标准名称改为“泥蚶苗种繁育操作技术规

范”。下面的说明涉及标题的,都用修改过的标准名称。

三、立项的必要性,拟解决的问题

目前广东省还没有泥蚶苗种生产技术标准,其苗种生产基本处于

无序状态,有些企业在苗种生产中用药物预防病害,这不仅对环境造

成影响,且制约了泥蚶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我省泥蚶苗种繁育

技术规范化,有效指导生产企业进行生产,促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

展,有必要制定泥蚶苗种繁育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

《泥蚶苗种繁育操作技术规范》的制定将解决泥蚶苗种生产的无

序,对泥蚶食用安全性以及保护养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标准框架和内容的确定

(一)框架的确定

1

根据泥蚶苗种生产的技术经验结合标准撰写格式确定标准的框

架为:适应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育苗场选址、育苗设施、亲贝、

孵化、幼虫培养、附苗、稚贝培养、出池及运输。

(二)内容的确定

1.育苗场选址

泥蚶自然分布于内湾河口区,所以适应较低的盐度。尤仲杰等

(2001)的研究表明,泥蚶浮游幼虫的适宜盐度为16.54~30.02,最

适生长盐度为16.54~23.38;稚贝的适宜盐度为10.01~30.02,最适

生长盐度为10.01~23.38。根据尤仲杰等(2001)的研究提出育苗

场选址的环境条件和水质条件符合NY5362要求且盐度为15~30。

2.亲贝促熟要求

经过促熟培养的泥蚶产出的卵子质量较佳(王海涛等,1998;董

美强,2000;沈永忱等,2005),我们多年的双壳类苗种培养经验也

支持这个观点,因而,从有利于提高亲贝产出卵子质量的目的出发,

提出亲贝促熟方法。

3.幼虫培养密度的确定

林志华等在浙江进行泥蚶苗种生产,在温度26℃~29℃下,使用

青霉素预防病害,D形幼虫的培养密度为8个~10个/mL,壳顶幼虫5

个~6个/mL。王海涛等进行的泥蚶苗种生产,幼虫的培养密度为2.5

个~6个/mL。我们调查了广东铙平泥蚶育苗场,据介绍,壳顶幼虫

的培养密度超过1个以上就容易发生下沉死亡,因而我们根据广东省

的实际情况,设置较低的孵化、幼虫和稚贝培养密度以提高孵化率及

2

成活率。

4.投饵量的确定

邵锦淑(2008)进行泥蚶苗种生产,在幼体大小110μm~130μm

时,投饵密度为4000~8000个单胞藻/(mL·d);幼体大小在130μm~

150μm时,投饵密度为6000~12000个单胞藻/(mL·d);幼体大小在

150μm~180μm时,投饵密度为8000~16000个单胞藻/(mL·d);在

幼体变态附着阶段,投饵量每天扁藻0.8万~1万细胞/mL、角毛藻

2.5万细胞/mL;在稚贝培育阶段,饵料以扁藻为主。林志华等进行

泥蚶苗种生产,在幼虫阶段的投饵量为金藻3万~10万细胞/mL,角

毛藻0.5万~1万细胞/mL,扁藻0.2万~0.3万细胞/mL。许万竹等

进行泥蚶人工育苗,在幼虫培养初期,投饵量为微型藻2万个/mL

和角毛藻0.2万~0.6万细胞/mL;壳顶期为角毛藻0.6~1万个/mL,

扁藻0.08万~0.13万个/mL;稚贝投微型藻7万~12万个/mL,扁藻

0.1万~0.5万个/mL。从这些试验可得出,幼虫不同培养密度和生长

阶段对饵料的需求量不同,另外饵料种类不同,投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