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总论完整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组织修复 骨折固定 重要软组织修复 创口引流 闭合创口 直接缝合 减张缝合和植皮术 延迟闭合 皮瓣移植 开放性关节损伤的处理原则 皮肤和关节囊破裂,关节腔与外界相通 处理原则与开放性骨折相同 第一度:锐器刺破关节囊创口较小,关节软骨和骨骼无损伤 第二度:软组织损伤较广泛,关节软骨及骨骼部分破坏,创口内有异物 第三度:软组织毁损,韧带断裂,关节软骨和骨骼严重损伤,创口内有异物,可合并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 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第八节 骨折延迟愈合(Delayed union) 骨折经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需的时间,骨折断端仍未出现骨折连接,称骨折延迟愈合 表现: X线片骨折端骨痂少,轻度脱钙,骨折线明显,但无明显骨硬化。 针对原因经过适当处理,仍可达到骨折愈合 骨折经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时间,且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仍达不到骨性愈合。 骨不愈合(nonunion) 表现: X线显示骨折端骨痂少,骨端分离,两断端萎缩光滑,髓腔被致密的硬化的骨质所封闭。 临床上骨折处有假关节活动 需植骨内固定,带血管蒂的骨膜和骨移植以及吻合血管的骨膜和骨移植,低频电磁场治疗 骨折畸形愈合(malunion) 骨折愈合的位置未达到功能复位要求,存在成角、旋转或重叠畸形。 原因:由于复位不佳、固定不牢固,或过早地拆除固定,受肌肉牵拉,肢体重量和不恰当负重的影响所致。 一般需截骨矫形手术 骨折断端的血液供应不良,需要牢固固定才能促进骨折愈合者 骨折端之间有肌肉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 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 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 切开复位指征 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 有移位的撕脱骨折、骨骺分离 多发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 优 点 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 方便护理 缺 点 分离软组织骨膜,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降低局部抵抗力,易发感染 内固定器材选择不当,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 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再需一次手术 外固定: 小夹板固定 石膏绷带固定 外展架固定 持续牵引 外固定器 内固定: 钢板 髓内钉 加压钢板 螺钉 钢针 等 骨折的固定 小夹板固定指征⑴四肢闭合管状骨折需结合持续骨牵引⑵四肢开放骨折,创口小,经处理创口已愈合者⑶四肢陈旧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 石膏固定指征⑴开放骨折清创后,不宜用小夹板固定者⑵某些部位小夹板难以固定者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⑷畸形矫正后位置的维持和关节手术后的固定⑸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持续牵引指征⑴颈椎骨折脱位-枕颌布托牵引或颅骨牵引⑵股骨骨折-大腿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⑶胫骨开发性骨折-跟骨牵引⑷开发性骨折合并感染⑸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鹰嘴骨牵引 外固定器适用指征 ①开发性骨折②闭合性骨折伴广泛的软组织损伤③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④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 固定可靠易于处理伤口不限制关节活动可早期功能锻炼 外固定器优点 早期功能锻炼 中期功能锻炼 晚期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 第七节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 治疗原则 1正确辨认开放骨折的皮肤损伤 2充分清创, 3采取有效方法稳定骨折端 4采取有效方法闭合创口,消灭创面 5合理使用抗生 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根据损伤的轻重,简单分为三度: 皮肤由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创口较小 第 一 度 皮肤割裂或压碎,皮下组织和肌组织中度损伤或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广泛 第 二 度 皮肤、皮下组织,肌肉有广泛严重损伤或周围软组织毁损,韧带断裂,创口内有异物,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 第 三 度 一般认为在伤后6-8小时内清创,创口绝大多数能一期愈合。少数病例在伤后12-24小时进行清创也能达到一期愈合。如果处理时间过长,伤口污染重或伤口已有感染,可予以冲洗,除去可见的异物和坏死组织,敷上盐水纱条,伤口可酌情完全开放,部分缝合或延期缝合。 询问病史,了解创伤的经过,受伤的性质和时间,急救处理的情况等。 检查全身情况,是否有休克和其他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损伤。 检查肢体的运动、感觉、动脉搏动和末梢血循环状况,确定是否有神经、肌腱和血管损伤。 术前检查与准备 观察伤口,估计损伤的深度,软组织损伤情况和污染程度 拍摄患肢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类型和移位 清 创 清 洗 伤口周围消毒 伤口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