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件 第4章 第1节.pptx

发布:2025-04-10约7.11千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

1.理解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2.掌握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知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综合思维: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人地协调观:通过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采集渔猎时代:①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②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2.农业社会时期:①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②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③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

3.生态文明下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内涵: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4.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①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②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a.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b.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新知突破·储素养;新知突破·储素养;知识点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社会发展阶段;2.生态文明的含义

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______、______、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的做法

将__________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合作探究·释疑难;(1)古印加文明时期为什么会崇拜太阳神?

(2)古印加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如何?

(3)有人说古印加文明时期没有环境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1)古印加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既崇拜又敬畏。

(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3)这种说法不对。采猎文明时期,也存在环境问题,只不过环境问题的影响较小。;归纳拓展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历史时期

内容;历史时期

内容;历史时期

内容;拓展提升:构建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措施;典例剖析

1.(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2)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的阶段是()

A.农业社会阶段 B.工业社会阶段

C.后工业化阶段 D.采集和狩猎阶段;解析:第(1)题,三大产业的总体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由图示三角坐标分析可知,①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第二产业比重最大;②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产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③点第一产业最大超过80%,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最小。据此确定该地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应该是③—①—②。故选C。第(2)题,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说明此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低,对自然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因此此阶段是人类社会早期的采集和狩猎阶段。故选D。

答案:(1)C(2)D;对点训练?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

A.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B.农业革命以后

C.工业革命以后 D.现代发达国家

(2)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论;答案:(1)B(2)C

解析:第(1)题,材料中描述的是农业革命以后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活动。第(2)题,农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知识点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两大要求

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______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______。

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__________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__________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主要途径

①推进__________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__________,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进__________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特别提醒:人类只要科学审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