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第2节 内能 热传递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docx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第2节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方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内能和热传递规律的科学探究素养;增强学生运用物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难点:热传递过程中能量守恒的理解,以及热传递效率的影响因素。
解决办法:
1.重点:通过实验演示温度对内能的影响,引导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并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2.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的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热传递过程中的体现。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热传递效率的因素,如物体间的温差、接触面积、材料导热性等。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物理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不同材料的试管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物理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相关教学视频、动画演示内能和热传递的课件。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冬季取暖的短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冬天我们会感到温暖吗?”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递的呢?”
3.**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短片,激发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内能的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温度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用时:5分钟
2.**热传递的方式**:
-讲解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通过实物演示(如热水瓶、风扇、太阳光照射物体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热传递现象。
-用时:10分钟
3.**能量守恒定律在热传递中的应用**:
-分析热传递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实例分析,如热水瓶保温的原理,让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用时: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提高热传递效率?
-在生活中,如何利用热传递原理?
-用时:5分钟
2.**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用时:5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如:
-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什么?
-用时:5分钟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展示**: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发现和思考。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总结课堂重点。
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4.**用时:5分钟**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和热传递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3.**用时:5分钟**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效果
1.**概念理解**: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内能的概念,认识到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并能够区分内能和温度的区别。
2.**热传递方式**:学生掌握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通过实例解释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能量守恒**:学生理解了能量守恒定律在热传递过程中的体现,能够分析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4.**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演示和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升,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热水瓶等实验器材。
5.**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