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满分作文:《那一声叮咛》(范文5篇+写作指导).docx
一、真题再现
“一种春声浑难忘。”曾几何时,那一声叮咛又回响在耳畔。如一朵朵白云,漂泊在我的天空;如一串串风铃,挂在我心灵的窗户;如绵绵细雨,湿透我的衣襟……
请以“那一声叮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看到这个题目,还是让人眼前一亮,有了一种不熟悉的陌生感,细想,确实不太好写。换位思考,学生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会有哪些疑惑呢?
二、审题思考
(一)引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引言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启发思路,用一段唯美动情的文字去柔软冰冷坚硬的题目,缓解考生考场的紧张情绪。“一种春声浑难忘”出自“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意思是难忘那教导之声,最欢喜的还是下课时的情形。三个排比句,其实告诉我们的是,叮咛点缀着我们成长的天空,叮咛唤醒了我心灵之窗,叮咛温暖我前进之路。引言指向的是把我们带向美好和进步的声声“叮咛”。
(二)什么叫“叮咛”?
叮咛,意味嘱咐、嘱托、叮嘱,反复地告诉。是个文雅的书面词,生活中不常用到。那些生活中关爱我们的人,在成长的特定时刻,让我们变得沉稳、自信、踏实、谦虚、勇敢等美好状态的话语,都是叮咛。
(三)可以写哪些生活中的“叮咛”?
得意时的劝勉;失意时的鼓励;迷茫时的指引;困顿时的开导;进步时的赞赏,都可以。
(四)最好写哪些人的叮咛?
最好的是父母,老师,长辈,或者是关心我们的朋友。叮咛我们的人,一定是陪伴过我们,了解我们,敏锐及时地感知到我们经历和心理的人。他们知道我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需要注意些什么。
(五)怎么立意,才容易被认可?
问题最终还是落实在感谢父母、老师、长辈等的教导和陪伴。最后,在总结点题的时候,要能够把“叮咛”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最好能用到修辞,拔高立意。如:
三年时光,您的叮咛,似春风,拂走心间的寒凉;像灯光,照亮成长的晦暗;如清泉,洗涤进步的焦躁。因为您那一声叮咛,我才能慢慢地、稳稳地走到我想要去的远方。
(六)一声真的只能写“一声”吗?
这里的“一”,不应该就只是确指一,因为如果只写一声叮咛的话,文章的内容和篇幅都会受限,即便努力发散拉长,可读性也大为削减。“一”可以是多,但不建议在一篇文章中超过三个。
(七)可以有哪几种行文结构?
第一种,一个人的一声叮咛。需要努力创设叮咛当时的情境,为了增强感染力,最好还要设计波折,之前一位叮咛是唠叨,不以为然,经历挫折后才明白那时关心,恍然大悟。
第二种,一个人的三次叮咛。这样我们描写和叙述的压力就要小很多,回忆三个情境,总结那三次叮咛给我的感受。时间角度早、中、晚;空间角度的学校,家里,路上;经历角度的骄傲,畏惧,迷茫;等。
第三种,三个人的叮咛,每人一次,共三次。这个选材的压力小一些,父亲、母亲、老师但最好每个人叮咛的情境和目的志向有所区分。
(八)能不能写我叮咛别人?
不能,引言中,明确提到了“回响在我的耳畔”,也不符合行为逻辑。一般不夸赞言说自己所做的事,通常是感激别人的付出和辛苦。
(九)“叮咛”我们的一定要是人吗?
我觉得要。“燕子来,花儿开”,农民们就要开始春根播种了,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广义的角度上,也算是“叮咛”,但我觉得不是这篇习作情境的志向,有风险,也不好写。
【详解】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那”指示代词。“一声”强调了数量。“叮咛”意为:怕对方不重视,反复地告诉。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题目明确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应围绕着让自己印象深刻,给自己带来深远影响,让自己领悟以人间真情的“那一声叮咛”来选择材料,表现的主旨是“那一声叮咛”对自己产生的影响。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
选材构思:首先需要确定“那一声叮咛”是谁发出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叮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这声叮咛里自己感悟到了什么。出门远行,“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是父母对我们的叮咛,其中蕴含了亲情。临近考试,“好好复习,不要有压力”是老师对我们的叮咛,其中蕴含了师情。失意沮丧,“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是朋友对我们的叮咛,其中蕴含了友情……写作时,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高分作文
01
那一声叮咛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是一种怎样的温柔,如同妈妈的叮咛,细腻,温和,像一缕阳光,让你暖到心底。
春?风铃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亲手编了串风铃,挂在门上,感受那清脆的声音。
夜晚,我仍在灯下埋头苦写,忽听得风铃微响,打破我的思绪。我抬头一看,是妈妈,她轻声说:“快睡吧,明天还要早起上学呢,睡眠是很重要的。”她的声音有点沙哑,定是累了,我点点头,说:“我写完这题就睡,妈,你也快睡吧。”她微笑着点点头。又听见风铃清脆的响声。(获取更多中考满分作文,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会员群)
那一声叮咛,是风铃的清脆,萦绕在耳畔。
春?水杯
春天已悄无声息地到来,但冬忘了带走它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