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发布:2025-04-07约3.1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③开阔了百姓的眼界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的沟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 D.①②③④

2、“情景模式”是常用历史教学方法之一,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中国上海,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商人乘坐有轨电车谈生意B.《申报》上刊登武昌起义的消息

C.街上不少路人穿着中山装D.同盟会会员用无线电话联络总部

3、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立了一条从上海到吴淞的客运铁路。不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路轨并抛入大海。这段史料说明白

A.欧美列强企图限制中国的铁路运输B.中英两国对铁路修筑权的争夺激烈

C.清政府对修建铁路的极端恐惊D.中国民众与官府对修筑铁路缺乏正确相识

4、19世纪70年头,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

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上海人的骄傲感

C.近代变通工具的快捷D.交通运输业的发达

5、20世纪20年头初,上海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种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须要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峻不平衡性

6、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途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安排。盖国力随路途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袤,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

A.作者主动主见推动交通近代化 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C.甲午斗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7、“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奇妙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暖和送到边疆,从今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团聚一堂。”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

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京九铁路D.青藏铁路

8、电视剧《霍元甲》呈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验。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人们出行可以坐有轨电车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C.人们在工作之余喜爱听听广播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

9、右面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它是为协作“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该画()

A.干脆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

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10、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11、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它是为协作“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该画()

A.干脆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 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化日趋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更④思想观念有了变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

13、阅读下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