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10.0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0.0极地地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实用高效备课教学设计(人教版)
设计意图
本章节以“10.0极地地区”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极地地区的特点,提高地理素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通过观察极地地图,理解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到极地环境对全球气候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收集和分析极地数据,形成自己的观点。
4.增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将地理知识与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相结合。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章节学习前,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图识别、地理要素等。但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性、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的认识相对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对极地地区这一神秘地带尤其感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极地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学生可能对极地气候、动植物等知识理解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认识不足,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地理概念感到困惑,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球仪、地图册、教学白板。
2.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课程网络平台,提供相关教学视频、课件和习题。
3.信息化资源:极地地区图片、视频资料、在线地图服务。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教师展示极地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方叫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极地地区,了解它们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结合地图展示极地地区的分布。
2.介绍极地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如企鹅、北极熊等,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极端环境。
3.分析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包括科学考察、资源开发等,以及这些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极地地区,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2.每组制作一份极地地区的介绍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图表。
3.各组轮流展示PPT,其他组学生提问和评价。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问题一: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
举例回答: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冰雪覆盖。
2.问题二:极地地区的动植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
举例回答:企鹅的羽毛防水保温,北极熊的皮毛能抵御寒冷,海豹的呼吸孔能防止水进入。
3.问题三: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有哪些?
举例回答:科学考察、资源开发、旅游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极地地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2.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动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方式以及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3.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
4.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极地地区的新闻报道,了解最新的环保措施和挑战。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极地探险家的生平故事,如阿蒙森、斯科特等,介绍他们在极地探险中的经历和成就。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项目,如国际南极研究站、北极科学考察队等,了解科学家们在极地的研究工作。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冰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物等,以及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极地探险的书籍,如《南极探险家》、《北极光》等,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组织学生观看极地纪录片,如《南极洲的呼唤》、《北极熊的家园》等,通过视觉体验加深对极地环境的理解。
-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如植树节、节能减排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科学杂志、学术论文等,查找有关极地研究的最新动态。
-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