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1.doc
PAGE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将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今起先中心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缘由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
1.商鞅之死
(1)根本缘由:商鞅变法侵扰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剧烈反对。
(2)干脆缘由: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爱护伞。
(3)表现:秦惠王继位后,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后来商鞅被车裂,并诛灭九族。
2.秦法未变
秦惠文王和他的后继者,顺应时代的潮流,接着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历史相识]
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说明改革充溢了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需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需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深化探究
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文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思索
(1)据材料,导致商鞅凄惨结局的缘由是什么?你从中有何相识?
(2)商鞅虽死,秦法未变的缘由是什么?
【答案】(1)缘由: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及其利益,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
相识:改革要除旧布新,难免会触及旧势力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仅须要远见卓识,而且须要无私无畏的品质。
(2)商鞅新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新法深化人心,妇幼皆知。
二、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
商鞅变法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变更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快速强盛起来。
1.在军事上,商鞅实行的变法“教民耕战”,嘉奖军功,很快在秦国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2.在经济上,商鞅变法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3.在政治上,军功爵制的推行、县制的建立、什伍户籍制和连坐法的实施等,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瓦解了分封制,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强化了中心集权。
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快速赶上并超过东方六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统一了东方六国,为后来秦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百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心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岳麓版)
[重点精讲]
商鞅变法成功的缘由有哪些?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缘由;(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实行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3)法律一经制订就坚决执行;(4)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
深化探究
材料一“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战国策·韩策一》
思索
材料中的现象说明白什么?其成因如何?这一现象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说明:秦国已成为军事强国。
缘由: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加了士兵作战的志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建立什伍组织又保证了国家的兵源。
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供应了军事保障。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思索
(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哪些变法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答案】(1)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心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
(2)连坐制度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嘉奖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商鞅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影响。
三、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