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原子结构第1节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案3鲁科版选修3_5.doc
PAGE
3-
第一节电子的发觉与汤姆孙模型
三维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之谜的探究历程。
?了解电子的发觉过程。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首先独立思索,学会合作共享。初步了解电子是构成原子的重要成分,原子不是不行再分的最小粒子。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会人类对原子的相识经验了艰难、漫长的历程,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困苦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教学重点:阴极射线的探讨。
教学难点:汤姆孙发觉电子的试验及理论推导——电子比荷的测定。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对抗、演示试验、启发引导。
教具打算:高压发生器、阴极射线管、磁铁、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历史的回顾
?我国西周的“五行说”:万物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由“水、土、火、空气、以太”构成。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④古希腊德漠克利特认为:万物由不行再分割的粒子——原子组成。墨子认为万物由不行分割的最小单元“端”构成。
⑤波意耳的元素论、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假说。
阴极射线
发觉:1858年德国的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利用低压气体放电管探讨气体的放电时发觉了一种奇妙的现象,1876年德国的物理学家戈德斯坦把它命名为阴极射线。
汤姆孙的探讨。
?演示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学生分组探讨阴极射线的电性。
?引导学生相识到比荷是确认粒子的“身份证”。如何测定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
?汤姆孙的推导。
qE=qvB——v=E/B
qvB=mv/R——q/m=E/RB
测出比荷值大约是10C/kg。进一步探讨这种粒子带负电,电荷量为1.6*10C。质量大约是氢离子质量的1/1836.汤姆孙将这种带电粒子称为电子。电子的发觉是19世纪末的三大闻名发觉之一。
汤姆孙原子模型的建立.
?电子的发觉说明原子具有肯定的结构。原子是由电子和其他带正电的物质组成的。
?枣糕模型.
汤姆孙运用经典力学理论以求证电子稳定分布应处的状态,他认为: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应充斥整个球型的原子,很小很轻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某些固定的位置正像葡萄干嵌在面包中那样。
(三)课堂练习.
1.(2014·南通高二检测)下列叙述中,符合历史事实的
是()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探讨发觉了电子
B.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玻尔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
D.法拉第发觉了电磁感应现象
2.汤姆孙对阴极射线进行了探究,最终发觉了电子,由此被称为“电子之父”。关于电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物质中均有电子
B.不同的物质中具有不同的电子
C.电子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836倍
D.电子是一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3.汤姆孙提出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的主要依据
是()
①原子构成中有质子
②原子构成中有电子
③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④原子构成中有中子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4.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相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下列先后依次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
②德谟克利特的古典原子论
③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