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怀疑与学问》,属于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内容包括:学习作者对怀疑与学问关系的阐述,理解怀疑在学问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九年级上册所学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相联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同时,结合学生对科学、历史等学科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将怀疑精神应用于实际学习中。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学习《怀疑与学问》,学生将提升对质疑精神的认识,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增强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包括对议论文结构的理解、对论证方法的识别以及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科学探究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但对于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程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尤其对富有哲理的文章有较高的关注度。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风格上,既有偏好独立思考的学生,也有倾向于合作学习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复杂的逻辑关系时可能遇到困难,特别是在区分怀疑与质疑、怀疑与否定之间的关系时。此外,将怀疑精神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新的思维模式,需要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和应用。此外,学生可能对文章中涉及的历史或科学背景知识不够熟悉,这也可能成为他们理解文章的障碍。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的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科学家的怀疑实验场景,图表展示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以及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布置黑板或电子屏幕,用于展示讨论要点和教学资料。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要求学生阅读《怀疑与学问》全文,并思考文章中提出的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怀疑与学问》,设计问题如“文章中提到的怀疑有哪些特点?”、“如何将怀疑精神应用于日常学习中?”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阅读《怀疑与学问》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和论证过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怀疑与学问》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科学家怀疑精神的故事引出《怀疑与学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习心得,并讨论如何将怀疑精神应用于实际学习。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讲解的知识点。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怀疑精神的应用文。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如《科学发现的历程》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写作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