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物游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docx
《分物游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分物游戏》(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上册,第X周星期X上午第X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通过《分物游戏》的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平均分配和比较大小,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游戏,提升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此外,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将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数量相等。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要学会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两个或多个数量的大小关系。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简单的分物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配的抽象性: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平均”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通过具体操作和实例来帮助理解。
-解决复杂分物问题:当分物的数量增加或分物的方式更加复杂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如何处理剩余物品的分配。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从具体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思维,这在初期可能会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耐心培养。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通过“分苹果”的游戏,让学生实际操作,将苹果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强调每个人得到的苹果数量相同。
-教学难点:在“分糖果”的活动中,当糖果总数不能被小朋友人数整除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剩余的糖果,这是对平均分配概念理解的深化。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准备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分物游戏》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分物图片、图表,以及与分物游戏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苹果、糖果等实物,用于分物游戏的实际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提供白板或黑板,以便于展示分物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个装满苹果的篮子,提出问题:“如果这些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个苹果?”
2.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平均分配,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分配方法。
3.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分物游戏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学目标: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讲解过程: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讲解平均分配的概念,如将苹果平均分给小朋友。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数量的物品,学习比较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将物品平均分配的过程。
3.互动环节:
-教师提问:“如何将5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
-教师总结并强调平均分配的关键点。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环节:
-教师提供练习题,如“将8个糖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个糖果?”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强调关键点。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要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个苹果?”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教师提问:“平均分配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现在有15个糖果,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2.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强调关键点。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教师总结并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分配的概念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符合实际学情,紧扣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凸显的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教学双边互动。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数学奥秘》: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均分配现象,如购物时的找零、家庭中食物的分配等。
-《数学小故事》:通过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现实